最新文章

臉書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得腸病毒皮膚會怎樣?


你可能不知道腸病毒到底是什麼,但是對這個名詞一定不會太陌生,每年的春夏腸病毒流行季節期間,衛生機關一定會不斷宣傳要多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皮膚科醫師在對抗腸病毒的活動中幾乎永遠不是主角,我們不容易面對到腸病毒的重症或急性症狀,但腸病毒急性期過後的症狀中,很多都是以皮膚出疹為表現,因此每年腸病毒流行與否,身為皮膚科醫師的我也略懂略懂

腸病毒 (Enterovirus) 雖然叫做「腸」病毒,但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會有上吐下瀉等腸胃道的問題,腸病毒常見引起的症狀有發燒、喉嚨痛、皮膚出疹。而腸病毒主要是經由呼吸道(咳嗽打噴嚏等)、腸胃道(吃進去)、及接觸(摸到感染的分泌物)傳染的。
其中皮膚的疹子最典型的是出現在手掌、腳掌、口腔、臀部的紅點或水泡,這也就是所謂的「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手腳掌的紅點或水泡幾天後會開始收乾、脫皮,長在嘴巴裡面的則會造成吞嚥的時候疼痛,這些疹子大約持續一兩個禮拜會消退。
此外還有一部份的人會因為腸病毒的感染而出現病毒疹 (Viral exanthem) ,全身四處都有可能產生紅斑、水泡等皮疹。
腸病毒造成的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黃千耀醫師拍攝)

另外很特別的是在腸病毒復元之後的幾個月內,有些人的指甲會出現橫向的溝槽甚至斷裂脫落,這種狀況稱為脫甲症 (Onychomadesis) ,雖然看起來有點嚇人,但指甲都會長回來,其實不必太過擔心。

腸病毒感染之後的脫甲症 (Onychomadesis)
(黃千耀醫師拍攝)

大部分腸病毒患者在十天左右都會恢復,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了,後續皮膚及指甲的症狀更是不須擔心,但假如有出現腸病毒重症的疑似症狀(抽蓄、嗜睡、心跳過快等),應盡快就醫處理(這時候當然不是找皮膚科啦)。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皮膚科會做什麼檢查?


絕大部分的皮膚病靠肉眼就能診斷,有經驗的皮膚科醫師一看就知道病症是什麼,甚至從患者的描述中就能判斷。但有時候病症比較複雜,只靠雙眼畢竟不夠,這時候會需要其他的輔助檢查。

皮膚科最獨特的檢查之一就是皮膚切片,皮膚切片會切下一小塊皮膚,然後製作成特殊的標本,再以顯微鏡檢視。這種檢查可以得到很多皮膚深層組織變化的資訊,有些疾病最後還是必須靠切片來做確定診斷。然而因為切片比較侵入性、又會留下疤痕,通常是非常必要才會這樣做。

其次是皮膚抹片,在用刀片刮取皮膚表面的淺層組織(皮屑、水泡..等)後,加入輔助用的特殊藥劑後以顯微鏡觀察。常見的皮膚抹片有氫氧化鉀抹片 (KOH smear)、Tzanck smear、葛蘭式染色 (Gram stain) 等,可用來協助診斷黴菌感染、疥瘡 (Scabies) 、水泡疾病、以及細菌感染。皮膚抹片快速而且沒有侵入性,是皮膚科醫師的好朋友。

皮膚科醫師還有一種特別的武器叫「皮膚鏡 (Dermoscope)」,這種儀器可以看穿表皮,了解淺層真皮的色素及血管分佈,早年主要用來診斷皮膚癌(黑色素細胞癌),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慢慢被應用到各式疾病的診斷上。

還有一種裝置叫伍氏燈 (Wood's lamp),這是一種特殊波長的紫外線,在伍氏燈的照射下,有些特殊的感染會發出特有的顏色,而且可以加強表皮與真皮間的色差,協助白斑等色素疾病的診斷。

皮膚科醫師最想要的檢查是可以「看得深又不傷身體」,也就是希望看得到皮膚深層的變化、又不必像切片一樣造成傷口。歷史最悠久的算是超音波,但隨著科技發展,還有很多新的技術,比如說光學同調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反射共軛焦顯微鏡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雙光子成像 (Dual photon imaging) 等,都能達到類似的目的。

當然有時候為了檢查是否有全身性的變化,皮膚科醫師也會安排抽血檢驗,比如說看血球、肝臟腎臟的變化、免疫指數、病毒抗體等等。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我有紅斑性狼瘡嗎?


前幾年有不少小說及影視喜歡讓女主角得紅斑性狼瘡 (Lupus erythematosus) ,使很多人開始關心這個名字頗嚇人、臨床表現又很具特色的疾病,也常有門診病友擔心自己會不會得了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是一個自體免疫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簡單的說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失調,原本應該抵抗外來病菌的免疫系統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目前認為紅斑性狼瘡是一個跟本身體質(基因)及外在環境都有關係的疾病,也就是說是因為本身帶有這樣的基因,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刺激才會發病。

一般大家認知中的「紅斑性狼瘡」其實是叫做「『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在醫學上,「系統性」指的就是全身都會受影響的意思。然而紅斑性狼瘡其實還有一些以皮膚表現為主的「皮膚紅斑性狼瘡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包含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慢性皮膚紅斑性狼瘡等,臨床表現跟嚴重度也各有不同。



1.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除了皮膚上有有紅色兩片的「蝴蝶斑 (malar rash)」 之外,皮膚上還有可能出現圓盤狀的紅疹、對光敏感、口腔破皮等,其他器官包括關節、腎臟、血液、神經系統都有可能受影響,抽血的免疫指數也可能會異常。這算是紅斑性狼瘡最嚴重的表現。
紅斑性狼瘡的蝴蝶斑
圖片來源
2. 皮膚紅斑性狼瘡相對起來沒有這麼可怕,既然叫做皮膚紅斑性狼瘡,症狀的表現就比較局限於皮膚上,患者的皮膚常常都對光比較敏感 (photosensitivity)。

  2.1. 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Acute cutenaous lupus erythematosus) 也可能會有蝴蝶斑,還可能會有一些丘疹、腫脹等。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在皮膚紅斑性狼瘡中算是需要密切追蹤的,因為有一部分的人會轉變成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2.2. 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Subacute cutenaous lupus erythematosus) 也會對光比較敏感,皮膚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圓型的紅疹,有時候看起來像黴菌感染。大約只有10-15%的病人會轉變成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圖片來源

  2.3. 慢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Chronic cutenaous lupus erythematosus)有好幾種不同的皮膚症狀,最常見的叫做圓盤狀紅斑性狼瘡,這類皮疹可能出現在臉上頭上,看起來是一塊乾乾粗粗的紅疹,如果在頭上可能會造成局部禿頭。這類病人轉變為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機率更低了,大約只有5-15%。
圓盤狀紅斑性狼瘡
圖片來源

在治療上來說,因為紅斑性狼瘡患者普遍有對光敏感的狀況,因此防曬很重要。範圍不大的的皮膚症狀可以用外用藥物(如類固醇或Tacrolimus、Pimecrolimus等藥物)控制,較廣泛或全身性症狀的患者則應該用口服的奎寧類藥物 (Quinine)治療,此外一些免疫抑制劑也有不錯的效果。

除了少數非常典型的病灶,通常要確認是否為紅斑性狼瘡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及觀察斷,甚至需要配合抽血甚至皮膚切片。如果有疑似症狀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進一步檢查的必要。

相關文章:
過敏是免疫力不好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瘀血怎麼辦?


瘀血的經驗大家一定都有,有時候不小心踢到東西,腳上難免暫時有點黑青。

瘀血在醫學上是一種皮下出血的狀況。也就是皮膚裡面的一些細小血管因為外力衝擊而破裂流血,然而因為表皮沒有破裂,血沒辦法流出,因而淤積在皮膚裡面。
外觀上看起來通常是一片紅紫色的斑塊,壓起來會有點疼痛,幾天後漸漸轉變成藍紫色;隨著皮膚漸漸把這些血塊分解,斑塊的顏色會變得有點黃褐色,邊緣甚至會帶點綠色。
發生瘀血的前三天可以冰敷,這段時間內因為破裂的血管還很脆弱,不建議搓揉瘀青處;三天之後則改用溫毛巾熱敷。這都可以改善不適並加速復原,市面上也有瘀血藥膏可以擦,也有一點幫助。


倒是有一種瘀血常常讓人誤會為灰指甲或皮膚癌:指甲下血腫 (Subungual hematoma)。這其實就是指甲下面的瘀血,不過因為指甲沒辦法很快的分解血塊,所以瘀血會持續好幾個月才消退。

指甲下血腫 (Subungual hematoma)
圖片來源
除非經常沒有原因的發生瘀血、或瘀血面積非常大,否則絕大部分的瘀血都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沒有傷口也會感染嗎?


面對一些外來病菌引起的皮膚病時,有些病友會好奇,「我這邊沒有傷口,也會感染病菌嗎?」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
皮膚是身體抵抗外來病菌的第一道防線,的確,在絕大部分的狀況下,病菌都需要皮膚上有傷口才容易入侵。
傷口其實有大有小,大的傷口就想我們印象中的那樣會破皮流血,這類傷口感染的機會當然比較高,所以有時候必須用一些殺菌的藥物來治療。
然而更多的是皮膚上微小的傷口,這類傷口肉眼看不到,甚至用放大鏡都未必能察覺,有時候只是一些反覆的摩擦就會造成。微小的傷口每天都會發生,所幸我們皮膚是會再生及自我修復的器官,絕大多數的微小傷口都不會真的造成皮膚病,但有時候運氣比較不好,有傷口又剛好遇到病菌,就會被傳染到了。

除了傷口的有無之外,當然每個人對每種病菌的抵抗力不一樣,比如說有些人就是特別容易被黴菌感染、或有的人常常會長病毒疣。

除了傷口以外,另一個病菌容易趁虛而入的地方就是毛囊。一般的皮膚會有層層疊疊的表皮細胞保護,而毛囊相對起來是個弱點。夏天流汗比較多、衣服穿得又比較悶的時候,細菌就容易從毛囊入侵造成毛囊炎。

坦白講很多感染只能說盡量去減少,而很難百分之百避免。盡量遠離悶熱潮濕的環境、不要反覆搔抓或摩擦皮膚,這對降低皮膚感染的機會都會有點幫助。

相關文章:
這個會傳染嗎?
香港腳老是復發怎麼辦?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泡溫泉要注意什麼?


天氣終於變冷了,又到了適合泡溫泉的季節。江湖上盛傳很多溫泉對皮膚的神奇效果,然而大部份的效果都必須在特定地區使用特定的水源、並針對特定的皮膚狀況才有效,一般狀況下並不能期待泡溫泉會帶來什麼神奇的療效。
話雖這麼說,但泡溫泉對很多人來講,其實也不是希望帶來什麼治療效果,而是一個放鬆的過程。所以我們今天不談溫泉對皮膚有什麼好處,而是來讓大家了解溫泉泡太多對皮膚有什麼可能的傷害。

首先最常見的就是缺脂性皮膚炎 (Asteatotic eczema) ,這也就是俗稱的冬季癢。高溫的水體容易把皮膚上保護的油脂洗掉,造成皮膚乾燥、敏感。輕微的時候只是些微搔癢,嚴重的時候可以造成皮膚乾裂甚至疼痛。
溫泉不要泡太久,並且在泡完以後盡快塗抹保濕乳液,都可以減少缺脂性皮膚炎的產生。

另一個問題則是溫泉性毛囊炎 (Hot tub folliculitis) 。從名字就知道,這個跟泡溫泉有關係。溫泉性毛囊炎是一種細菌(綠膿桿菌)的感染,而這種細菌在水裡面特別多,所以有些人泡完溫泉過幾天皮膚開始出現紅疹、膿包、傷口等,就是因為這種細菌造成的。這類的患者多半都偏好站在溫泉出水口讓水柱沖擊皮膚,這種沖擊可能造成皮膚微小的傷口,讓細菌更加容易入侵。所以溫泉用「泡」的就好,不要用「沖」的。
溫泉性毛囊炎 (Hot tub folliculitis)

冬天大家都愛泡溫泉,泡溫泉本身不是壞事,但是也不必對溫泉的療效有太多幻想。泡溫泉的時間不要太長、泡完記得擦乳液,而且不要站在出水口前太久,這樣都可以減少泡完溫泉後的皮膚不適。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藥膏應該怎麼擦?


當然是用手擦啊~

事情沒那麼單純。
首先是到底要擠多少藥膏出來擦?一個簡單的估算方法,就是用我們的手指頭:當我們像擠牙膏一樣,把藥膏擠出一個指節的長度,這時候的藥膏量叫做一個「指尖單位 (Fingertip unit)」,而一個指尖單位大約可以塗抹兩個巴掌大的面積,因此在塗藥以前我們可以約略估計一下範圍來取用正確的藥量。

指尖單位 (Fingertip unit)
(圖片來源)
指尖單位當然只能約略估計用量,實際狀況還會受藥膏的質地、延展性等影響,但是多半不會有太大的差距。藥膏塗抹於皮膚之後,看起來應該是一層薄膜,如果看到白白一坨通常就表示你塗太厚了。
皮膚病往往不是整片都是,而是東一塊西一塊,在塗藥的時候盡量只塗在生病的皮膚上,正常的皮膚請盡量避開。(在少數狀況下醫師可能會請你稍微擦大片一點,如黴菌感染或青春痘,這部分請按照醫師指示使用。)

皮膚科有很多問題都需要搭配保濕乳液一起治療,所以也常有病友在詢問到底乳液跟藥膏哪一個要先擦。這個問題其實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有的醫師支持先乳液再藥膏、有的醫師喜歡先藥膏再乳液,基本上只要用藥量正確,效果都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以上的原則除了針對藥膏的使用以外,也適用於保濕乳液的用量估算,可以根據要塗抹的範圍大小,擠出或挖取適量個乳液,先平均點在要塗抹的區域,然後再用手掌均勻抹開。

擦藥膏是皮膚科治療最常用的處置方法之一,正確而且適量地使用藥膏絕對是提高治療成功率的重點之一。

相關文章:
保濕乳液怎麼選?

特別感謝:
張璽醫師 (臉書專頁)
醫師娘張太 (臉書專頁)
熱情提供相關資料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黃千耀醫師臉書專頁

這個會傳染嗎?


很多病友擔心自己的皮膚病會傳染給家人,所以在離開診間錢都會問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傳染」是什麼,「傳染」在定義上,指的是「病原體經某種途徑,在宿主間傳遞 (來源)」。白話一點來講,就是病菌從有病的人跑到沒病的人身上。
所以一個病要能傳染,先決條件是它必須由「病菌」引起,這包括了細菌感染、黴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等。
常見的皮膚感染症有:病毒疣 (Verruca) 、皰疹 (Herpes simplex) 、足癬(又稱香港腳, Tinea pedis) 、膿痂疹 (Impetigo) 、疥瘡 (Scabies) 等。
皮膚病的傳染通常經由接觸傳染,也就是要碰到才會得到。

有時候皮膚病的病灶會變多,但並不表示這個病會傳染。像蕁麻疹 (Urticaria)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等,這類皮膚病常常東長一塊西長一塊;或像汗皰疹 (Pompholyx) ,一開始只有兩三顆,結果過幾天長得滿手都是。因為這類的皮膚病都不是病菌造成的,所以頂多只能叫「擴散」而不能叫傳染,因此這類的皮膚病即使我們直接摸到也不會得病。

最後我們要知道的是,即使是會傳染的皮膚病,也不是接觸到一次就一定會感染,還必須考量接觸到的病原量、接觸時的皮膚狀態等。
當我們對疾病的傳染有正確的認知,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恐慌,也才能用更健康的角度去預防與面對它。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黃千耀醫師臉書專頁
Tag : ,

痘疤會變成痣嗎?


不會,絕對不會。

非常多人斬釘截鐵地跟我說,他臉上這顆痣就是之前的痘疤造成的。我也要斬釘截鐵地回答「不會」。

青春痘長完之後有的人會暫時留下深色的痘疤,這是因為青春痘發炎之後,表皮的黑色素暫時沉積在皮膚(真皮層)裡面造成的,在一定時間後皮膚會將色素代謝掉,痘疤就會消失。

而痣則是因為痣細胞的增生而形成,痣細胞裡面因為也有黑色素,所以痣看起來會是黑褐色的。大多數的痣不會自己消失。

痘疤跟痣的成因、來源、以及後續變化都是截然不同的,當然不可能互相轉變
會覺得好像有的痘疤會變成痣,完全是機率的問題:因為青春痘到處都會長,有的部位後來剛好又長出痣,就會有痘疤會變成痣這樣的錯覺。

黑色的痘疤是很困擾的問題,但只要經過治療、或耐心等待,絕大部分都會消退,不必擔心會變成痣。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黃千耀醫師臉書專頁

皮膚癌有什麼症狀?


絕大多數的狀況下,就是沒有症狀。你什麼都感覺不到。

這聽起來很糟,不過好消息是,一方面多數的皮膚癌通常比較不嚴重,二來因為皮膚是看得見的,所以跟其他內臟或血液癌症比起來,比較容易早期發現。

皮膚癌就是皮膚的細胞轉變成癌症,而因為皮膚其實是由很多種細胞組成的,所以皮膚癌也有很多種。
比較常見的皮膚癌有:
1. 基底細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最常見的基底細胞癌看起來就像一顆黑色的痣,有時候會有點破皮、甚至流血。
基底細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
圖片來源
2.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看起來通常是個粗糙的突起或斑塊。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圖片來源
3. 黑色素細胞癌 (Melanoma):這應該是最嚴重的皮膚癌了,看起來很可能只是一個像黑斑的斑塊。黑色素細胞癌通常比較大(大於6公厘)、顏色不太均勻、而且形狀不規則 (可參考本文)。
黑色素細胞癌 (Melanoma)
圖片來源
有時候家長發現小朋友身上冒出一兩顆小小的痣就會很擔心,一般來說上述的皮膚癌多半發生在年長者,此外黃種人(或者說深色皮膚的人種)發生皮膚癌的機會原本就比較低,因此其實是不用太緊張的。

以上談的幾種皮膚癌都跟日曬有關係,所以沒事就不要曬太陽、出門記得擦點防曬劑,這樣都可以減少發生皮膚癌的機會。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相關文章:
金鋼狼也會得皮膚癌嗎?
什麼是不好的痣?

黃千耀醫師臉書專頁

Tag : ,

得愛滋病皮膚會怎樣?


隨著對病因的了解,我們現在知道愛滋病是個不需要被汙名化的疾病。不過每隔一段時間,都還是會有人很緊張地來問身上長的疹子是不是愛滋病。

愛滋病 (AIDS) 又叫做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是一種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HIV) 感染後產生的疾病,這種病毒會破壞人體的免疫功能,使得身體對外來病菌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得到各種感染,也就是所謂免疫力不好。愛滋病可以經由性行為傳染、血液傳染 (如共用針頭、輸血)、或者母子垂直傳染。

愛滋病特別容易出現的皮膚症狀有:
1. 口腔毛狀白斑 (Oral hairy leukoplakia) :舌頭上出現白色的斑塊,這個跟一般舌苔不一樣,舌苔可以被刮掉,但是口腔毛狀白斑不會。
2. 卡波西式肉瘤 (Kaposi sarcoma):這是一種惡性血管腫瘤,看起來不太起眼,只是許多顆紅紫色的腫塊,但是通常會有非常多顆,連嘴巴裡面也會有。
卡波西式肉瘤 (Kaposi sarcoma)
圖片來源
3. 各類型感染:黴菌、細菌、病毒..等。
4. 其他皮膚症狀:搔癢、乾癬惡化、嗜依紅性毛囊炎 (Eosinophilic folliculitis)等。
5. 皮膚癌

基本上愛滋病的診斷還是必須要抽血,皮膚上的症狀只是一個線索,除了口腔毛狀白斑之外,其它的皮膚症狀一般人也會有,只是嚴重度可能不太一樣。
這篇文章的目的在於讓大家了解愛滋病會有什麼皮膚症狀,進而減少不必要的恐慌,並不是要讓大家看到身上的疹子就對照文章內容疑神疑鬼,假如真的有令人擔心的接觸(如不安全性行為、共用針頭),那還是找相關醫師做檢查比較妥當。

黃千耀醫師臉書專頁
Tag : ,

過敏和濕疹有什麼不同?


常有皮膚癢的病友問我,「醫師我這個是過敏還是濕疹?」

過敏是一種身體對外在刺激產生的過度反應。
這個外在刺激可能是吃進去的、可能是摸到的、也可能是一些物理狀態的改變(如溫度變化、壓力變化等)。
而這個反應可以是輕微的紅疹,到稍微嚴重一點的濕疹、蕁麻疹,或是很嚴重的毒性表皮溶解症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端看誘發的原因,以及每個人的免疫反應而定。

濕疹則是「皮膚炎」的別稱,也就是皮膚發炎了。
那麼皮膚為什麼會發炎呢?原因也很多,有的人是天生體質的關係,如內因性異位性皮膚炎 (Intrinsic atopic dermatitis);有的人是接觸到一些刺激物,如刺激性接觸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也有的人是因為過敏產生皮膚炎,如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所以到底是過敏還是濕疹,這其實不是二選一的選擇題,如果把問題簡化一點,我們可以說過敏比較偏向「原因」、而濕疹比較偏向「結果」。有時候「過敏」可以造成「濕疹」,但並不是所有的「濕疹」都是「過敏」引起的。

相關文章:

- Copyright © 黃千耀醫師 - Skyblu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