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臉書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Archive for 2017

什麼是體質?


不只是皮膚病,很多疾病的病因都會提到跟體質有關係,那麼到底什麼是「體質」?

「體質」基本上算是中醫的概念,在西醫裡比較接近的用字應該是 " Idiosyncrasy ",翻譯起來是「個人特質」,也就是每個人會有不同狀況的意思。

至於為什麼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狀況,追根究柢就是「基因」的關係。基因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密碼,在出生前就決定了。基因影響的層面很廣泛,從身高、體重、眼睛的顏色、個性,到會不會長痘痘、會不會禿頭、甚至會不會得到某些特定的癌症都有關係。

既然什麼都是天註定,這樣講好像有點宿命論。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很多的特質是由基因決定,但是這些基因會不會表現、或者會表現到什麼程度,其實都還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如果我們天生沒有長得很高大的基因,但是藉著正確的運動和飲食,也許我們終究沒辦法長到兩百公分高,不過還是會在一定的範圍內盡量長高一點。

像皮膚科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現在研究也認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基因不代表一定會發病,往往還必須加上環境的因素才會發作。

另外體質(基因的表現)在我們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病況會隨著年紀而有所不同,因此也不必擔心說是不是某次發了什麼病,接下來一輩子都會有這個病。

雖然有時候天生的條件未必盡如人意,但只要我們能努力,在一定的範圍內仍然可以改善體質,進而克服先天限制的。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曬太陽會過敏嗎?


曬太陽不止會曬黑、曬傷、曬出皮膚癌,有的人甚至會對陽光過敏。

或許是今年陽光特別烈,今年有非常多曬了太陽以後皮膚不舒服的患者。其實大部分的人不見得馬上會把皮膚癢跟曬太陽連結在一起,但是經過皮膚檢查後發現,那些會癢的部分通常位在曬得到太陽的地方,而曬不到太陽的地方(比如說衣服蓋住的部位)就完全不癢。
這在醫學上我們叫做「多形性日光疹 (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 」,常見會癢或長疹子的部位包括手臂外側、耳朵、頸部前胸等。

還有一種對陽光的過敏叫做「日光性蕁麻疹 (Solar urticaria) 」,則是在陽光曝曬的部位會出現像蚊子咬的腫包(風疹塊)。

在很癢的時候,有很多藥物可以減緩不適、也讓皮膚復元得比較快,不過藥物治療只能算是治標,真正要治本就是要去除引發過敏的原因--也就是不要曬太陽,到戶外記得撐傘、或穿著包覆面積較大的衣物,當然正確塗抹防曬產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喔。

相關文章:
防曬乳要怎麼擦?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防曬乳要怎麼擦?


對於「防曬」這件事,近幾年大家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現在大家會問的問題已經從「要不要防曬」漸漸轉變成「防曬應該怎麼做」。

防曬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防曬產品的使用,不只是要記得擦,還要擦得正確、擦得有效。

首先是正確選擇防曬產品,很多朋友可能都發現,防曬乳上面都會標示一個SPF的數字,SPF表示的是 Sun Protection Factor ,也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這表示了產品對於中波紫外線(UVB) 的防護力,而 UVB 正是造成皮膚癌以及曬傷的元凶。
產品選擇上,建議最少使用 SPF 30 以上,如果經常要在戶外活動的朋友,可以考慮使用 SPF 50 的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標示,比如說 「PA」字樣及加號(+)、星號 (★)等,這表示了產品對長波紫外線 (UVA) 的防護力, UVA 主要會造成皮膚曬黑、暗沉
通常 PA+++ 或三個星號 ★★★ 以上才有足夠的 UVA 防護力。

一個產品必須同時對 UVA 及 UVB 都有足夠的防護力,才能提供完整的保護,所以總結起來,就是要選用同時標示有 PA+++或三個星號 ★★★ 以上,以及 SPF 30以上的產品。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這幾年還提供一個新的標示,叫做「寬頻 ( broad spectrum )」,只要符合相關的 UVA 及 UVB 防護力,就可以掛上這個標示,讓選用防曬品的過程能更加簡化。

最後要提醒,防曬產品原則上是兩小時需要補擦一次,如果真的嫌太麻煩,最少在每次出門前補擦一下。
使用防曬品的「量」也很重要,最標準的方式是一張臉要使用1/2茶匙 (約 2.5 cc) 的防曬品,但是坦白講一定沒有人一邊擦防曬乳一邊拿茶匙出來量的嘛,所以大概估計的方式就是擦完防曬皮膚會有一點白白的,應該就足夠了。

相關文章:
擦防曬乳要卸妝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狐臭怎麼改善?


夏天比較容易流汗、衣服又穿得比較輕薄,有些人腋下味道比較重,這時氣味就很容易飄出來,造成困擾。

狐臭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流汗,第二是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汗水中的蛋白質。
我們的汗水是經由「汗腺」排放出來的,在腋下有一種特殊的汗腺叫做「頂漿腺」,會分泌味道比較強烈的汗水,這是狐臭的成因之一。
在汗水排出之後,首先會停留在皮膚上,而皮膚上有些細菌會把隨著汗水排出的蛋白質分解,而產生一個特殊的味道。

而這個味道的強弱,主要還是跟體質很有關係,有些人天生就是會有味道,不見得是洗澡沒洗乾淨或是衛生習慣不好。(沒洗澡當然會有體味,不過跟狐臭的味道其實不太一樣)

要避免狐臭,首先可以從飲食上調整,一些味道比較強烈的食物(尤其是香辛料如大蒜)會讓汗水味道比較重。
接著最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是塗抹止汗劑
傳統上治療狐臭是以手術的方式把腋下的頂漿腺刮除,效果通常可以維持好幾年,不過術後的傷口需要花點功夫照顧,有的人運氣不好還會有疤。
後來發展出以肉毒桿菌素注射的方式減少汗水分泌,效果非常令人滿意,也幾乎沒有恢復期,缺點就是只能維持半年左右,對於荷包真的比較傷。
最新的方式大概就是所謂的微波止汗,利用特殊的儀器將頂漿腺燒除,「號稱」可以永久止汗,不過對於這種一輩子的承諾,我個人還是傾向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下定論。

以上的方式都是把目標放在「減少汗水」,但是前面提到,狐臭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皮膚表面的細菌,以上的治療並沒有針對這個面向去解決,所以治療以後汗水都會明顯減少,而氣味也都會跟著減輕,只是氣味減輕的幅度未必會像汗水減少的程度那麼顯著。

對於有狐臭困擾的朋友,我會建議先試著使用止汗劑。而目前可行的治療方案都各有其優缺點,務必跟醫師討論後再進行。

相關文章:
流汗是病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曬傷了怎麼辦?


曬傷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繼續曬太陽了,這應該是很直覺的處置。曬傷的皮膚非常敏感,有的人連塗防曬乳都會很不舒服,所以可以的話盡量待在有空調的室內,如果真的要出門,可以穿件薄外套或撐陽傘,避免陽光直射以及高溫的暴露。

輕微的曬傷會讓皮膚發紅發癢,嚴重一點的會刺痛;接著通常會有點脫皮,嚴重的曬傷甚至會起大小不等的水泡。如果沒有非常不舒服,除了避免陽光高溫之外,可以塗抹保濕乳液,除了減緩不適以外,也加速皮膚復元。
但是如果出現疼痛、冒出大水泡的狀況,通常還是建議找醫師處理,因為嚴重的曬傷有時候必須要用外用甚至內服的藥物才能緩解。

曬傷是一個預防重於治療的問題,能夠不要過度暴露在陽光下、自然沒有曬傷的問題。如果真的不能避免日曬,可以考慮一些遮蔽性的服飾,比如說陽傘、寬邊帽子、薄的長袖外套等,褲子則以長褲為佳(門診常有熱愛騎腳踏車的朋友因為腿露在外面忘記防曬而曬傷),另外就是要隨時補擦防曬乳,此外還要記得多喝水,避免脫水或中暑。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打雷射皮膚會變薄嗎?



有些人期待雷射可以治百病,當然也有人對雷射有莫名的恐懼。很多人擔心打雷射皮膚會不會越打越薄,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回答:

如果只是擔心會不會變薄,然而在正常使用下,打雷射不會讓皮膚變薄
有一類我們稱為剝除性雷射 (Ablative laser) 的雷射的確可以把皮膚磨掉一層,通常會用到剝除性雷射的狀況有兩種,第一個是要去除多餘的組織,比如說點痣;第二個則是要刺激皮膚組織重組再生,比如說常用於凹疤治療的分段式剝除性雷射 (又稱飛梭雷射, Fractional ablative laser) 。這類的雷射只要能量不是過強、沒有造成疤痕,就不會有皮膚越打越薄的狀況。

至於雷射會不會傷害皮膚,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不正確的使用雷射絕對會傷害皮膚,門診就常常看因為接受不正確雷射治療而引起的酒糟性敏感肌。然而這不代表酒糟性肌膚就完全不能打雷射,在正確的使用下,雷射對於酒糟引起的泛紅、血絲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雷射有非常多種,功能也非常多樣,必須要靠醫師正確的診斷、配合正確的治療參數,才能達到有效又安全的治療效果。

相關文章:
雷射是什麼?
雷射有什麼效果?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擦防曬乳要卸妝嗎?


擦防曬乳不一定要卸妝

近來大家逐漸接受擦防曬乳這樣的概念,可能是剛開始使用不習慣防曬產品塗在皮膚上的感覺,會嫌太黏膩,所以門診的時候常有人問我是不是塗完防曬一定要用卸妝,事實上除非是特別設計成防水功能的產品,否則一般清水洗淨、頂多加上少量洗面乳,就可以把防曬乳洗掉,不必特別使用卸妝品。

一個產品容不容易被洗淨、或需不需要卸妝,主要取決於基劑 (vehicle) 的性質,跟產品的功能或成份反而沒有太有關係,只要產品本身基劑不要太油性,那麼不管這隻產品是防曬、隔離、還是潤色,就不見得要用到卸妝品;反之如果基劑很油,就算其中主成分濃度不高,還是會需要卸妝。
大家如果有洗過碗,應該就能理解以上的概念:碗的好不好洗,主要是看裝的菜油不油。很油的基劑就像做菜加了很多油一樣,因為碗很難洗乾淨所以必須用洗碗精,以臉上的產品來講,就是需要卸妝;而產品的主成份如同你加了多少鹽,跟洗碗需不需要加洗碗精未必有直接關係。

擦防曬乳不一定要卸妝,通常以清水洗淨或少量洗面乳即可,實際狀況當然看產品特性以及每個人對「洗乾淨」的定義而可以有所彈性,基本上洗完摸起來不會有粉感大概就可以了。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什麼是胎記?


就字面上的解釋,胎記是「出娘胎就有的記號」,基本上胎記可以分成黑色的胎記跟紅色的胎記。

黑色的胎記主要是因為黑色素或黑色素細胞的增生而產生的,比如說很多台灣寶寶都會有的蒙古斑 (Mongolian spot),就是因為黑色素細胞在皮膚深處變多了,使得外觀上呈現藍黑色的班塊,蒙古斑通常在出生後幾年就慢慢消失。
此外還有一種叫咖啡牛奶斑 (Cafe au lait spot) ,顧名思義就是看起來像咖啡牛奶色的斑;另外還有像長在臉上的太田母斑 (Ota nevus)等。
蒙古斑 (Mongolian spot)
圖片來源

紅色的胎記則是因為血管增生或血管擴張形成的,外觀上以紅色的班塊或凸起為主。像呈現紫紅色的葡萄酒色斑 (Port-Wine Stain) 、粉紅或鮮紅色的鮭魚色斑 (Salmon patch) ,以及一些血管瘤等等。

再來還有一種是出生的時候可能沒有或者很不明顯,但是到了青春期前後才變得比較顯眼的,這類在廣義上來說也可以叫胎記,而在皮膚科上則會稱為「母斑」,比如說表皮母斑 (Epidermal nevus) 、 貝克氏母斑 (Becker's nevus) 等。
貝克氏母斑 (Becker's nevus)
圖片來源

大多數的胎記或母斑都不影響健康,如果有疑慮,可以在早期與小兒科醫師或皮膚科醫師諮詢。如果只是美觀的問題,通常可以等到小朋友大一點能配合治療或者自己有治療意願的時候再處理。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皮膚很癢怎麼辦?


如果皮膚一直很癢,最好的方式當然是找皮膚科醫師處理,不過有時候三更半夜一時找不到醫師,又不想因為皮膚癢跑急診的話,這裡提供幾個就急的方法。

首先可以嘗試冷敷或冰敷,拿毛巾沾冷水甚至包點冰塊敷在癢的地方,讓皮膚溫度稍微降低,對癢的感覺會比較減輕。有的人會喜歡用熱水去燙皮膚,用熱水燙的確暫時會沒那麼癢,可是很容易造成皮膚受傷,之後會更難好,所以請千萬不要用熱水燙。

另外可以嘗試擦點保濕乳液,皮膚癢很常是因為乾燥引起的,擦乳液可以改善乾燥減輕搔癢。就算不是因為乾燥引起的皮膚癢,擦乳液反正也沒有什麼壞處,而且有些乳液裡面會有舒緩鎮定的成份,對止癢還是會有點效果。

再來可以嘗試穴道按摩,經有醫學研究發現曲池及少海對止癢有不錯的效果,曲池跟少海的位置在手肘彎曲起來那溝的兩側,很癢的時候可以用指腹按壓這兩處穴道。



以上提供幾個方法讓大家救急暫時止癢,如果皮膚真的很不舒服,建議還是找皮膚科醫師治療,不要自己亂嘗試偏方。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雷射有什麼效果


在門診常常遇到初次見面就要我幫他/她打某某雷射的需求,但當我反問為什麼要打這個雷射,絕大部分的人都沒辦法回答。

我知道醫學美容跟一般醫療的醫病關係會有點不同,但再怎麼說醫學美容跟購買消費性商品還是不一樣,我建議與其有太多先入為主的想法,不如先跟醫師提出自己的問題與需求,再與醫師討論就專業角度提出的解決方案。

不過現在網路上眼花撩亂的資訊太多,有些也未必完全正確,做為醫美消費者,我們還是要有正確的了解。


關於雷射,第一個重點就是「雷射的波長決定雷射的功能」。
雷射是光線經過特定介質之後激發出來的特定光線(細節可參考這篇),不同介質會發出不同的雷射光,而這些雷射光之間最主要的差異,就在於這些光的「波長」不同。

波長是決定光線顏色及穿透能力很重要的因素,生活中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彩虹,彩虹上有七種不同顏色,而之所以會有這些不同顏色的光,就是在於它們的波長不同。

不同波長的雷射光打在皮膚上會有不同的效果,有的光會破壞黑斑、有的光可以針對毛髮、有的光是把皮膚氣化(燒掉)、還有的光會對深層皮膚加熱,所以雷射有很多種、功能也有所差別。醫師的責任之一就在於正確判斷皮膚上的狀況,再決定適合用什麼種的雷射來治療。


第二個重點是,「同一種雷射有不同的參數設定」。
即使是同一種波長的雷射,也有能量 (fluence) 高低或光點大小 (spot size) 的差異,在新型的儀器上,還有脈衝長度 (pulse duration) 、光束密度 (density)、擊發次數等不同的參數可以調整,同一台雷射機器在不同的設定下可以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雷射在正確的使用下可以解決皮膚的疾患、在不正確使用下也同樣可能造成傷害。

雷射的學問當然不只如此,不過當我們對正確的知識能稍微了解,就比較不容易被錯誤的行銷術語迷惑。當皮膚有狀況,我建議先跟醫師提出自己的問題與需求,之後再與醫師就治療選項討論,不要先入為主自己決定要打什麼雷射,這往往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相關文章:
雷射是什麼?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雷射是什麼?


現在很多健康新聞常常會報導雷射的功效,尤其是在皮膚科的領域中,雷射的曝光度更是超高,有時候讓人有雷射會治百病的錯覺,門診也不時遇到一進診間要求要雷射治療的狀況。

如果你稍微研究過市面上關於雷射的資訊,就會發現充滿了五顏六色的名詞,有紅寶石雷射、紫翠玉雷射、染料雷射(真的是「五顏六色」對吧)、二氧化碳雷射、皮秒雷射等等,這幾年更出現精靈雷射、櫻花雷射、淨膚雷射這些令人迷惘的產品。所以雷射到底是什麼?


雷射是 "LASER" 的音譯,而 "LASER" 又是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的縮寫,大致可以翻譯成「光經由輻射激發而產生的放大效應」,簡單一點來講,雷射其實就是一種很亮的光

在這個「光經由輻射激發」的過程中,會需要一種「介質」,經由不同介質的激發,就會產生不同種類的雷射光,在學理上我們稱之為不同「波長」的雷射光。這有點類似在手電筒前蓋上彩色的玻璃紙,如此手電筒發出的光就會隨著玻璃紙顏色的選擇而有所不同。

而這種「介質」也就是早期雷射被命名的基礎,比如說裡面利用紅寶石當介質的雷射就會稱作紅寶石雷射、利用二氧化碳氣體當介質的雷射就會稱作二氧化碳雷射,你也可以把這件事情理解成,雷射叫什麼名字,雷射機台裡面就有什麼東西。(所以「紅寶石雷射」裡面真的有紅寶石嗎?誒,真的有喔!)


那精靈雷射、櫻花雷射又是什麼回事?機台裡面真的有精靈跟櫻花嗎?當然沒有這麼好的事(?)。
每一種雷射在市面上都會有很多不同的製造廠商,為了在眾多產品中能脫穎而出、也為了讓消費者能更容易記憶,廠商常常會給自己的產品創造比較有親和力的名稱,比如說「櫻花雷射」就比「染料雷射」讓人有更多美好的想像,而「精靈雷射」也一定比「長脈衝釹雅鉻雷射」好上口。


另外這幾年最夯的「皮秒雷射」,以及這十年來常被提到的「飛梭雷射」,指的則是雷射的硬體技術。
皮秒雷射」原名為 Pico-second laser ,Pico-second 音譯為皮秒。Pico-second的意思是10-12秒,也就是0.000000000001秒。皮秒雷射能把雷射能量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一次發出,可以造成與非皮秒雷射不同的物理及生物特性。
飛梭雷射」原名為 Fractional laser,飛梭雷射是把傳統的一道比較粗的雷射光束分成許多細小的雷射光束,如此在治療時所造成的皮膚傷害會比較小。

另外還有一種叫「脈衝光 (Intense Pulsed Light)」的東西,脈衝光因為缺乏雷射所必需的物理特性(單一波長、單一位相),所以就定義上來講不能算雷射,不過在市面上往往被當成跟雷射一樣的東西在推銷,在臨床應用上脈衝光跟雷射有些重疊的部份,但細節上當然各有擅場。


這篇講了不少雷射的技術細節,不過只需要大概了解:1. 雷射是一種特殊的光線 2. 雷射主要依其介質而命名,但市場上會有很多為了行銷而產生的暱稱。這樣就可以了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異位性皮膚炎三部曲


台灣的異位性皮膚炎患者通常在夏天變得較嚴重,這幾周天氣比較熱,門診也就出現很多病況突然惡化的病友,這些病友往往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都是已經好一段時間沒有規則追蹤,一直到最近皮膚終於癢到受不了,才決定來看醫生。

針對一個疾病我們通常有三個處理階段:預防、控制病況、長期維持。

1. 預防:所謂「預防重於治療」,能夠讓疾病不要發生,當然就沒有後續的問題,因此「預防」可以說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一步。有效的預防方式包含小朋友出生後半年內全身塗抹乳液,以及在懷孕期服用 Lactobacillus GG 益生菌。
可惜的是,這都是要在新生兒時期還沒發病前使用才有效果,一旦出現典型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我們就要進入下一個治療階段。

2. 控制病況:輕微的異位性皮膚炎以塗抹乳液(保濕劑)為主,嚴重一點的還是要靠藥物。
目前已經有非常多可控制異位性皮膚炎的藥物,外用方面有類固醇藥膏及非類固醇的免疫調節藥膏 (鈣調神經抑制劑, Calcineurin inhibitor );內服藥則以環孢靈 (Cyclosporine) 為主流;而新型態的治療仍不斷在研發當中,其中生物治劑 (Biologics) 算是大家最矚目的焦點。另外還有紫外線光療可以治療大面積的皮膚炎。

3. 長期維持:針對慢性疾病,比如說高血壓、糖尿病等,目前的共識都是要穩定控制,而不是等失控了才處理,而異位性皮膚炎也是如此。
針對容易反覆發作的異位性皮膚炎,可以採用主動性療法 (Proactive treatment) ,也就是長期且間歇性地在容易復發的部位塗抹藥膏(即時沒有疹子也要用藥),如果對長期使用藥物有點疑慮,那至少保濕乳液要持續使用,這兩個方法可以有效減低復發的機會及次數。

看到最近很多異位性皮膚炎突然失控的患者,讓我很想跟大家宣導關於「長期維持」的重要性,我知道擦藥很麻煩,但是等到皮膚爛掉了才看醫生也不見得比較好吧。
雖然醫學已經很進步,但是並非每個疾病都可以達到預防、控制病況、長期維持這三個面向,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在這三方面剛好都有解決方案,應該好好把握避免反覆發作影響生活品質。


相關文章:
我有異位性皮膚炎嗎?
異位性皮膚炎可以預防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酒糟可以運動嗎?


酒糟肌膚怕光也怕熱,很多酒糟的病友在運動後都會感到臉特別紅,因此對要不要運動感到很猶豫,那麼酒糟肌膚到底能不能運動呢?


當然是可以啊!

當然多數的運動都會讓身體變熱、會流汗,不過酒糟是怕熱又不是怕運動,可以考慮室內的運動項目,比如說上健身房、瑜珈、飛輪、或游泳。游泳是滿好的運動,既涼快又不容易讓汗水刺激皮膚。
假如真的喜歡喜歡戶外活動,那就避免正中午大熱天去運動,看是要選擇清晨或太陽下山後都可以。

運動對酒糟肌膚來說,整體上是利大於弊,除非是職業運動員,否則運動的時間只占一整天的小部分,其他時候讓肌膚涼快一點,運動的時候稍微熱一點點其實沒有那麼嚴重。

我們還是要有全面性的考量,會來皮膚科門診的病友當然都是因為皮膚上有困擾,但是不能只把眼光放在皮膚上。皮膚雖然是身體最大的器官,不過再怎麼說也只是身體器官的其中之一。
「要不要運動」這個決定除了要考慮皮膚狀況之外,還要考量到整體健康。不運動雖然會讓皮膚比較不發紅,但是不運動可能造成心血管疾病、血糖高、代謝症候群等狀況,這些毛病真的有比皮膚發紅好嗎?

所以酒糟肌膚還是可以運動的,只是盡量選擇在室內、可以吹冷氣的活動項目,或者改在清晨及太陽下山後再出門活動,不只皮膚要健康、全身的健康都要顧到喔。


相關文章:
什麼是酒糟?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滿臉油光怎麼辦?


臉上出油會造成妝容不服貼、看起來讓人有臉沒洗乾淨的錯覺,所以「減少出油」一直是皮膚科門診永遠不退燒的需求之一。

要減少出油,最經濟實惠的方式就是「吹冷氣」。大多數的人聽到這個答案都以為我在開玩笑,其實出油(皮脂的分泌)跟溫度非常有關,氣溫每升高一度,出油的量就增加約10%,所以夏天的時候出油量一定會比較多,而保持環境的涼爽,則可以有效減少臉部出油。

其次就是使用吸油面紙,這其實也是相當直覺的方法。如果不想那麼講究,其實一般的面紙也有類似的效果。

雖然洗臉(不管是用清水、洗面乳、或所謂的控油潔顏產品)可以暫時把臉上的油光去除,但畢竟是暫時的,過一會皮脂還是會繼續分泌。即使不用清潔用品,過度的清潔仍然會造成皮膚受傷。因此夏天的洗臉次數,一天還是以兩到三次比較合適。

至於所謂「控油」的保養品,則是一個有點弔詭的存在。控油的保養品使用後的確可以讓臉泛油光的情況改善,然而事實上並沒有真正減少皮膚的出油(也就是定義上的「控油」)。
所謂控油保養品,絕大部分是利用產品裡面的粉體去吸附油脂,讓油光暫時不會泛出來。

夏天要避免滿臉油光,保持涼快是一定要的,另外可以準備一些面紙或吸油面紙以應付天氣特別熱的日子,以上兩種方法反正成本低又不傷身體,可以先嘗試看看。接著就要考慮使用控油保養品,假如效果還是不滿意,再來就要考慮使用藥物,比如說口服A酸、肉毒桿菌素注射等等,藥物的使用一定有其優缺點,務必與您的醫師討論再決定。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為什麼以前不會這樣?


人生中有很多許許多多的「第一次」,讓我們的生活增添各種不管是好是壞的變化。皮膚也是如此,有些皮膚的狀況第一次發生的時候會讓我們想問,「為什麼以前不會這樣?」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方向來回答,首先有很多疾病(不只是皮膚病)都有所謂的「好發年齡」,也就是某些年齡層的人才會(或者才比較容易)有這樣的病。之所以會有好發年齡,有時候是跟該年齡層的特殊身體狀況有關,比如說青春期的人比較容易長青春痘;或者有時候是跟皮膚老化有關,比如說老人家容易有乾燥性皮膚炎 (Asteatotic dermatitis) 。
但在很多情況下,好發年齡只是科學家觀察得到的結果,至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現象,就還沒有找到確實的原因。

有些病會發生則純粹是運氣不好,比如說碰到毛毛蟲的毛所引起的毛毛蟲皮膚炎 (Caterpillar dermatitis) 。還有些則是因為外在環境變化的影響,像有些人在天氣冷的時候擦夏天買的保養品就會引起皮膚不適。

第一次的經驗未必都是正面的,尤其生病這種事,更是希望永遠不要有第一次。萬一不幸發生,應該與醫師配合好好面對並治療,這樣才是健康的處理方式。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多喝水皮膚會水嫩嗎?


乍看之下這又是一個「以形補形」的迷思,不過這回答案不一樣,喝水皮膚真的會比較水嫩

嚴格講起來,不能說多喝水皮膚會水嫩,而應該是說,水喝得不夠皮膚會不水嫩。這兩句話看起來像繞口令,然而在邏輯上卻是有所不同。

身體缺水也就是所謂的脫水,脫水時當然會覺得口渴、小便減少而且顏色變深、疲勞甚至暈眩,嚴重一點會有血壓降低、心跳增快的現象。
身體缺水的時候皮膚會失去光澤、變得沒有彈性、摸起來粗糙不光滑,而充足的水分補充可以避免以上情況發生。

至於一天要喝多少水,簡單可以參考的數字是把自己的體重乘以30,就是每天要喝的cc數,比如說一個50公斤的人,一天要喝的水量是 50 x 30 = 1500 cc。不過這只算是一個基本要求,如果活動量大(比如說有做運動)、或天氣比較熱,都會讓身體水分消耗得更快,也就需要補充更多的水;而腎臟或心肺功能不佳的患者,則需要酌量減少水分補充。

補充水分的首選絕對是白開水,其他飲料(包括運動飲料)雖然在不得已的狀況下仍然可以做為水份的補充,但是往往也喝下許多增加身體負擔的添加物,還是盡量避免比較好。
有的人會擔心水喝太多會造成水中毒,基本上除非你短時間而且喝極大量的水,否則一般人不太容易發生。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什麼是疹子?


其實所有皮膚上的各種異常狀況都可以稱為「疹子 (Skin rash)」,而皮膚科醫師會根據狀況的不同,給予這些疹子不同的名稱。

比如說,小顆的突起我們稱它做丘疹 (Papule),而大顆的突起我們稱它做結節 (Nodule);平平的紅斑我們叫斑塊 (Patch),平平的紅斑我們叫丘斑 (Plaque);小的水泡叫小泡 (Vesicle),大的水泡叫大泡 (Bulla)。再根據其它變化,我們還會形容疹子上有脫屑、痂皮、苔癬化 (Lichenification)..等等。

以上的描述排列組合,再加上皮疹的顏色、部位、分布等資訊,就構成皮膚科醫師之間溝通的語言。經由這種溝通方式,皮膚科醫師可以在沒看到實際症狀的情況下,仍然對皮膚疾病有一定的掌握。這是一套看似簡單、但卻需要時間去學習的系統。

基本上「疹子」只是一個概括的名詞。就像是「交通工具」這樣,你不可能跟警察先生說「剛有一個『交通工具』闖紅燈,那個交通工具有輪子,而且會動」就要警察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闖了紅燈;同樣的,皮膚科醫師也不可能只靠「我長了疹子,紅紅的、會癢」這樣的資訊就判斷出是什麼皮膚病。
雖然現在取得網路資訊很方便,但當皮膚有狀況時,最好的方式還是給醫師確實檢查,得到全面的資訊才能有正確的診斷。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異位性皮膚炎可以預防嗎?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的皮膚病,根據統計,台灣大概每15人就有一個人受異位性皮膚炎所苦,目前已經有很多檢測的方式,治療的選擇也非常多。但是所謂預防重於治療,如果能讓異位性皮膚炎不要發生,一定比發生了才處理更好。

早在十多年前就有研究發現,如果孕婦從小孩出生前二到四周開始服用一種益生菌 (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GG ) 可以有效減少嬰兒發生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服用這樣的益生菌需要持續進行到小朋友六個月大為止。

這幾年還有人找到更方便的方法,就是「擦乳液」。嬰兒在出生後,如果每天全身擦一次保濕乳液,持續使用半年後,可以減少一半的異位性皮膚炎發生機率。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個同時受到先天體質(基因)以及後天環境影響的疾病,先天條件我們沒辦法改變,不過靠著後天的努力,我們還是可以讓疾病的發生機會降到最低的可能。

相關資訊:
1. Prevalence of atopic dermatitis,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in Taiwan: a national study 2000 to 2007.
2. Probiotics in primary prevention of atopic disease: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Lancet 2001; 357: 1076–79
3. Application of moisturizer to neonates prevents development of atopic dermatiti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Oct;134(4):824-830.e6. doi: 10.1016/j.jaci.2014.07.060. 
4. Emollient enhancement of the skin barrier from birth offers effective atopic dermatitis prevention. J Allergy Clin Immunol. 2014 Oct; 134(4): 818–823.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蚊子為什麼愛咬我?


從小我就很容易被蚊子咬,腿上滿滿的「紅豆冰」是我再也熟悉不過的記憶。像我們這種蚊子眼中的「小鮮肉」永遠想問,為什麼蚊子不咬別人,就特別愛咬我?

現在科學家有發現一些可能的解釋:
1. 運動產生的代謝物:人體在運動或日常活動時會產生乳酸、尿酸等代謝廢物,蚊子會追蹤這些代謝物,所以當你產生的乳酸尿酸比較多,蚊子就比較容易找到你。這有點類似民間所說「酸性體質比較容易被蚊子咬」的理論。

2. 二氧化碳:人在呼吸的時候會排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也是蚊子找獵物的重要依據,有些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特別高,就比較容易被咬。

3. 體溫:蚊子還可以靠著人體散發的溫度來定位,像我天生比較容易發熱,容易被蚊子好像也是剛好而已。

4. 其他原因:包括衣服顏色、皮膚上的細菌、懷孕等都是可能的原因,當然本身的體質(基因)也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以上的原因(除了衣服顏色)以外多半都是天生的,其實也沒辦法做什麼改變,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容易被蚊子咬的人,春夏蚊蟲較多,出門記得噴點防蚊液吧。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藥物過敏會怎樣?


如果你仔細研究過手邊的藥品包裝,你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口服藥都會在副作用裡面提到「皮膚紅疹」,因此我們在皮膚出狀況的時候,常常會把皮膚的疹子歸咎於吃進去的藥。
藥物的確是過敏的可能之一,但是過敏的原因其實非常多,也不是只有藥物會引起皮膚過敏,有時候陽光、灰塵、還有其他吃進去的東西都可能引起過敏,所以不必對口服藥還有藥品包裝上的警示過度反應。

最常見的藥物過敏是「皮疹紅疹 (Exanthem)」,也就是皮膚上出現..ㄟ,紅疹。然而不是所有「紅色的疹子」都叫「紅疹 (Exanthem)」喔,「紅疹」在皮膚科上形容的是一些紅色丘疹(小突起)及小斑塊混和成的症狀,有些地方還會有點脫皮。

其次還有「蕁麻疹 (Urticaria)」及「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這兩者非常相近,主要是皮膚腫起來,「蕁麻疹」看起來像蚊子咬的包,而「血管性水腫」看起來就比較嚇人,嚴重的真的會「腫得跟豬頭一樣」。
蕁麻疹 (Urticaria)
圖片來源
血管性水腫 (Angioedema)
圖片來源
還有兩種長像比較特別的藥物過敏,一種叫「多形性紅斑 (Erythema multiforme)」,看起來是很多深紅色的斑塊,中間會有點起水泡;另一種叫「固定性藥物疹 (Fixed drug eruption)」,每次只要吃到過敏的藥,就會在同樣的地方長出暗紅色的疹子。
固定性藥物疹 (Fixed drup eruption)
以上的藥物過敏對皮膚科醫師來說都是蛋糕一塊,我們真正擔心的是像「史蒂芬斯-強森症候群 (Stevens-Johnson syndrome)」和「毒性表皮溶解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這類嚴重的藥物過敏,這兩種過敏都會造成皮膚大片的發紅、脫皮、甚至壞死,算是皮膚科的急症之一。

目前有少數藥物可以在吃藥以前經由抽血判斷會不會過敏,但是大部分的藥物還沒有這類的檢查可以做,往往是在過敏發生之後,經由病史的研究才能判斷。一旦確定對某藥物過敏,一定要把藥名抄下來隨身攜帶,看病的時候都要提醒醫師有藥物過敏的病史,才能避免過敏反覆發生。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吃優格可預防食物過敏


很多人都認為吃適量的優格對健康有幫助,但是到底對健康是有什麼幫助,或許又說不上來,最近日本的國家兒童健康及發展醫學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Child Health and Development) 針對這個問題有了深入的研究。

這個研究針對1550個新生兒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結果發現滿一歲以前每天吃優格的小朋友,日後得到異位性皮膚炎或食物過敏的機率有顯著的降低。研究人員推斷,應該是優格裡的益生菌 (主要是乳酸桿菌 Lactobacillus) 帶來的保護效果。

吃優格就能預防食物過敏,聽起來非常吸引人,但別急著去超市掃貨,這個研究還有些事情沒有闡明:
1. 雖然研究中發現每天吃優格可以有預防食物過敏的效果,但是對於每天要吃多少優格、或者要吃哪種優格,並沒有明確的說明。
2. 這個研究告訴我們吃優格可以「減低」食物過敏及異位性皮膚炎的機會,但並不能「避免」食物過敏及異位性皮膚炎發生,也就是說,即使天天吃優格,日後還是有可能會過敏。

因此,對於這個資訊,我們的正確解讀應該是說:如果小朋友不排斥吃優格,那可以每天酌量吃一點(盡量選擇原味無糖的品項);但是假如小朋友不喜歡,那也不必太勉強。其次要認清吃優格是「減低過敏的機會」而非「避免過敏的發生」。

資料來源:
J Dermatol Sci. 2017 May;86(2):90-96.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不睡覺皮膚會怎樣?


不管是哪一科的醫師,大概都會建議患者要正常作息避免熬夜,睡眠不足除了容易使免疫力下降,造成皰疹、帶狀皰疹發作之外,很多人應該也都發現,熬夜過後氣色看起來會很差,而最近一個韓國的醫療團隊針對睡眠不足對皮膚的影響做了深入的研究。

他們找了二十四位女性,比較她們在充足睡眠(一天至少八小時)和熬夜(二十四小時不睡覺)前後的皮膚狀況,發現光是一天的睡眠不足,就可以造成皮膚彈性變差、毛孔變大,摸起來也比較粗糙,此外膚色也比較暗沉、黑眼圈變重。

睡眠不足對皮膚不好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但這個研究經由嚴謹的科學分析告訴我們,只要「一天」就能造成顯著的變化,因此對於注重皮膚健康的我們來說,「睡美容覺」可不是開玩笑講講,而是真的有必要的。

傳統理論多半都建議最好在晚上九點至十一點前就寢,然而在目前的生活型態下,不見得都能順利在這樣的時間睡覺,比如說有的人需要輪夜班,或有些人下班的時間根本就超過這個建議就寢時間了(比如說我本人 orz )。針對這點,我的想法是這樣的:如果能照著標準時間睡覺是最好,因為這是最符合生理時鐘的做法;假如不行,那就把握「作息固定」以及「睡眠長度足夠」這兩點,也就是最好能在固定的時間上床,而且睡飽,而實際要睡多久,可以因為每個人對睡眠的需求不同而自行調整,不必非要按照所謂的「規定」去執行,才不會因為壓力反而影響睡眠品質。

參考文獻:
Kim, M. , Kim, E. , Kang, B. and Lee, H. (2017) The Effects of Sleep Deprivation on the Biophysical Properties of Facial Skin.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7, 34-47.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到底這是哪個「泡」?


前幾天醫師娘隔壁張太問我,「 水ㄆㄠˋ 」到底是寫成「水泡」、「水皰」還是「水疱」,這真是有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根據教育部的字典,「泡」解釋
泡:
皮膚因受傷而突起的圓凸狀。如:「腳底起泡」。
在水面上漂浮,內含氣體的球狀物。大的稱為「泡」,小的稱為「沫」。如:「氣泡」、「泡沫」、「水泡」。
「皰」解釋則是
皰:
皮膚上所生泡狀顆粒。如:「皰疹」、「面皰」。
至於「疱」則沒有特別的解釋,而是將查詢結果導向至「疱疹」。

就這樣的查詢結果來講,「泡」比較用於形容一個物體的形態,所以我們可以說「我走路走太多,腳上磨出一個水泡」或「昨天不小心被熱水噴到,手上燙出一顆水泡」;而「皰」及「疱」則是用於表示皮膚上的疾病,比如說「皰疹」、「帶狀皰疹」、「面皰」、「天皰瘡」等。

在醫學上來說,水泡則根據大小分為兩種,小顆的 (< 0.5cm) 稱為 Vesicle ,而大顆的  (> 0.5cm) 則叫 Bulla ,然而這也只是為了在醫學上能更加精確描述而做的人為區分罷了。

很多人看到水泡就想弄破,一般我不建議自己把水泡戳破,因為只要水泡一旦破掉等於是在皮膚上形成傷口,這時反而容易引發感染。小顆的水泡可以試著貼OK繃或人工皮等敷料讓它自行吸收,至於大顆的水泡還是找醫師處理比較安全。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寵物會造成什麼皮膚病?


這幾年很流行養寵物,網路上「貓奴」、「狗奴」的分享文從來沒少過,養寵物固然是個甜蜜的負擔,但是皮膚癢的時候還是不少人會懷疑跟寵物有關。我們今天就來稍微了解一下寵物可能會帶來什麼皮膚病。

最常見的是黴菌 (Tinea) 感染,這對養貓愛好者一定不陌生,這也就是所謂的「貓癬」,常常是貓先得到,然後經由飼主跟貓的親密接觸傳染到,在皮膚上會出現摸起來有粗粗有皮屑的紅色圈圈,如果不治療會越來越大圈,甚至越來越多,一般來說都會有點癢。

其次是疥瘡 (Scabies) ,貓癬往往是飼主自己來就診,而疥瘡通常是熱心的獸醫師在找到寵物身上的疥瘡後轉介飼主過來檢查。
疥瘡是一種因為「疥蟲」感染造成的傳染性皮膚病,然而寵物得到疥瘡後飼主其實不需要緊張,因為人並不會被寵物傳染疥瘡。「疥蟲」有一個特性叫做「宿主特異性」:疥蟲有很多種(有人疥蟲、貓疥蟲、狗疥蟲、豬疥蟲等),但每一種疥蟲只會感染它偏好的物種,也就是說就算家中的寵物狗得了疥瘡,只要你不是一條狗,就不會被狗傳染疥瘡。
雖然我們不會被寵物傳染疥瘡,但是這些疥蟲難免會路過人的身體上,仍然有可能造成暫時性的搔癢。

最後就是過敏的問題,有的人因為皮膚癢去做了過敏原測試,結果發現竟然對貓毛或狗毛是「過敏」的,就把皮膚癢怪在寵物身上。首先我們要了解的是,皮膚癢的原因很多,不一定都是過敏;其次,過敏原測試檢驗的是我們的「免疫記憶」,就算過敏原測試驗出來有反應,只能說我們「曾經」對貓毛過狗毛有過敏,不代表現在仍然會過敏,而且可能引起過敏的物質那麼多,除非再經過特殊的檢查, 否則也很難斷定這次過敏到底是不是由貓狗引起的。

養寵物是一種對生命的責任,如果真的擔心自己對寵物會有不良反應,應該在收養以前就先找醫師做檢驗或討論,一旦養了就要對它負責,萬一真的對飼主造成重大的健康危害(比如說很嚴重的過敏)也應該尋管道安置,千萬不要隨意棄養。


相關文章:
會癢就是過敏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異位性皮膚炎還是脂漏性皮膚炎?


皮膚炎好多種,名字聽起來都很像。異位性皮膚炎跟脂漏性皮膚炎是其中較常見、大家又常混淆的兩個,常有患者指著脂漏性皮膚炎的皮疹說他得了異位性皮膚炎(或指著異位性皮膚炎的皮疹說他得了脂漏性皮膚炎),所以我們今天來了解一下這兩種皮膚炎。

脂漏性皮膚炎 (Seborrheic dermatitis) 通常在皮膚容易出油的部位出現,比如說頭皮、耳朵、臉上T字部位,胸口等。最典型的脂漏性皮膚炎會出現一些黃色摸起來略微油滑的皮屑,有些人會紅、癢。這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炎,雖然可以靠藥物改善跟控制,但很容易復發,通常在俗稱「火氣大」的時候會變得嚴重一些,所以可以的話盡量避免熬夜,以及避免刺激性的食物。

異位性皮膚炎 (Atopic dermatitis) 則是一種過敏性體質,典型的症狀是在頸部、肘彎、膝窩的地方出現乾燥脫皮又癢的疹子,此外也常常有全身皮膚乾燥、過敏性鼻炎、氣喘等症狀。

這兩種皮膚炎其實在大多數狀況下是截然不同的,最常造成家長困擾的是有些嬰兒頭上會有脫屑及紅疹,家長會很擔心是不是異位性皮膚炎。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及脂漏性皮膚炎都有可能造成頭皮脫屑,但是在症狀上還是有些微差異,通常異位性皮膚炎的皮屑較乾燥,而脂漏性皮膚炎的皮屑較滑膩;此外嬰幼兒的異位性皮膚炎通常非常癢,而脂漏性皮膚炎比較沒那麼癢。

以上當然只是大致的說明,並不能做為自我診斷的依據,如果有疑問還是要找皮膚科醫師討論比較好。

相關文章:
我有異位性皮膚炎嗎?
頭皮好癢怎麼辦?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懶人應該怎麼洗臉?


如何洗臉一直是很熱門的話題,網路上已經有很多醫師說明了詳細的洗臉步驟,告訴我們怎麼挑選臉部清潔產品、又要採用哪些方式來清潔肌膚。

這些資訊都非常正確,但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我覺得像洗臉這種每天都要做、而且可能必須做好幾次的事情,重點還是要簡單方便。太過繁複的手續很容易流於理論,而很難讓人持之以恆地遵守,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懶人如我是怎麼洗臉的。

先談洗面乳。
除非有上妝、大量流汗、或暴露在粉塵多的環境裡,其實洗臉未必要用洗面乳。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洗面乳的功能就是一次性的洗淨,你不能期待它有太多其他的特異功能,比如說控油、緊實什麼的。至於抗痘洗面乳,用在很輕微的青春痘或做為預防還加減可以,嚴重的痘痘要靠洗面乳洗掉那就是不可能。

那麼洗面乳要怎麼選,很簡單,就是洗了不會刺、癢、緊繃大概就沒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膚質不同,這就必須靠實際使用的體驗才能判斷,大原則是可以先從給乾性肌膚的產品開始用,如果真的覺得不夠過癮,再改用給油性肌膚的品項。

至於洗臉的步驟,那更簡單了,水龍頭打開水潑一潑用手抹兩下就收工了(如果有用洗面乳的習慣,把洗面乳加水在手上搓開以後抹到臉上,然後水龍頭打開水潑一潑用手抹兩下一樣收工)。洗完臉覺得臉上會滴水很討厭那就擦乾(這個應該不用教吧),皮膚容易乾癢脫皮的可以擦一下保濕乳液。

夏天的話一天可以洗兩三次,中間如果覺得臉很油不舒服可以用清水再沖兩下;冬天的臉就不必過度清潔,一至二次就很夠了,秋冬寧可讓臉稍微油一點。

簡單整理一下洗臉的步驟
1. 洗面乳:可用可不用。如果有用洗面乳,把洗面乳加水在手上搓開以後抹到臉上。
2. 水龍頭打開水潑一潑用手抹一抹臉。
3. 覺得臉上會滴水很討厭那就擦乾。

這樣事情是不是單純很多?
就我在門診的觀察,大多數人的肌膚其實沒有那麼脆弱,平常心對待即可,人生還有太多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體驗的事情,洗臉不必是其中之一。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藥膏可以借別人擦嗎?



當然是不可以啊。

有的病友生性節省,擔心藥膏用不完很浪費,會問說這個藥用不完的話還可以擦什麼地方;也有患者因為濕疹來就診,他「覺得」家人也是濕疹,所以想把藥膏借給家人一起用。

節儉固然是美德,但藥膏真的不能在沒有經醫師指示的狀況下亂擦,也不能隨意拿給別人使用,這有幾個原因:

1. 沒有醫師幫你留意副作用:很多人擔心醫師開的藥會不會有副作用,但是在自己幫別人「開藥」的時候,卻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回事。很多藥物會不會產生副作用必須看使用的方法正不正確,不少病友沒有依照指示使用,而自己把藥膏天天擦當保養擦、還把擦腳的藥膏拿來擦臉,後來就造成皮膚不可恢復的傷害。

自己亂擦類固醇造成的酒糟性皮膚炎,皮膚變薄且脆弱,血絲變得非常明顯。

2. 你給別人擦的藥不見得對症:我遇過很多人覺得朋友得了「癬」,所以給朋友擦他庫存的「癬藥膏」,結果那根本不是癬,藥膏擦了沒有好,反而越來越嚴重。

把黴菌感染當做濕疹,自己買藥擦,造成黴菌惡化擴散。


3. 藥品是會過期的:跟食品一樣,藥品有一定的保存期限,當你熱心提供你的壓箱寶萬用藥膏給別人使用的時候,很可能藥品早就過期了。

雖然很多皮膚病看起來都是紅紅的,但其中奧妙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完全的,當皮膚有狀況最好還是找專業的醫師診治,避免自己亂擦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膏分給別人用,愛之適足以害之,有時候錯誤的好意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痣為什麼會凸起來?


大家印象中的痣就是一個黑色的點,有時候痣開始變得有點凸起來就會讓人比較緊張,其實這都是正常的變化。

目前對於長出痣的原因還沒辦法完全釐清,主要認為跟基因(個人體質)較有關係,其次是曬太陽曬多了也比較容易長痣。而痣的生成,主要是因為皮膚裡面的「痣細胞」增生的緣故,根據痣細胞的深度,可以分成三種:

1. 交界痣 (Junctional nevus) :痣細胞分布於表皮(皮膚表淺處)跟真皮(皮膚深層處)之間,外觀上看來是一個平的黑色小點,也是一般我們認知的痣。

2. 複合痣 (Compound nevus) :痣細胞除了分布在表皮之外,在真皮(皮膚深層處)裡面越長越多,這時候的痣就開始會有點凸起來,外觀上看起來是一個黑色的小凸起。

3. 皮內痣 (Intradermal nevus) :痣細胞只在真皮處生長,這時候痣的顏色通常不會那麼黑,很可能是淡淡的棕色凸起、甚至呈現皮膚色。


痣的深度主要牽涉到去除方式的選擇,如果是交界痣(平的痣),通常可以用雷射完全去除;比較深層的痣(複合痣及皮內痣)用雷射點痣的復發率就比較高,稍為大一點的痣通常是以手術切除比較能徹底去除。

相關文章:
什麼是不好的痣
什麼痣可以點掉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

我得了乾癬嗎?


「乾癬」大概是皮膚科門診中最常被患者自我診斷的疾病之一,很多人一進診間就問我說「醫師,我覺得我得了乾癬。」。

這類的患者絕大部分是因為覺得他們生病的皮膚摸起來粗糙而乾燥,所以就覺得是「乾」癬,這貌似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推斷,摸起來乾乾的皮膚當然叫做「乾」癬嘛,難不成叫做「濕」癬嗎?

乾癬的皮膚病灶的確常常摸起來是乾乾的,然而並不是所有摸起來乾乾的都是乾癬。乾癬它的英文名字叫做 Psoriasis ,在台灣稱為「乾癬」,在中國叫做「銀屑病」,這大概就掌握到乾癬的皮膚最常見的兩個表現症狀:「乾燥粗糙」以及「皮屑」,然而有的乾癬會長很多膿包、甚至全身的紅疹,所以目前這兩個稱呼也未必完善。

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除了皮膚會出疹以外,連指甲、關節、甚至心血管系統都會受到影響。皮膚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紅色的斑塊,上面覆蓋有銀白色的厚重皮屑,這些皮屑從頭到腳都可能會有,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雙側手肘膝蓋、後腰背部等。

目前認為乾癬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雖然無法根治,但現在已經有很多新的藥物及治療方式,只要配合醫師指示,大部分人都可以控制得相當好。
至於那些自己覺得得了乾癬的患者,經過檢查後其實絕大部分都是皮膚炎(也就是濕疹),經過適當治療後數星期就可以復原了。

相關文章:
濕疹都是濕濕的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會癢就是過敏嗎?


在皮膚科門診裡,有很高比例是因為皮膚癢而來就診的。當皮膚開始癢,很多人擔心是不是吃了什麼東西過敏,但我們必須知道,會癢不一定就是過敏

「癢」其實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我們的皮膚中有各種「受器 (receptor)」,負責接收外在的刺激,並傳導到腦中讓我們感受到相對的感覺。皮膚中有冷、熱覺受器,所以我們能感受外在溫度;皮膚中有痛覺受器,所以我們被刀子割到會覺得痛;皮膚中有觸覺及壓覺受器,所以我們被偷摸了會有感覺。
但是皮膚中並沒有「癢覺受器」,所以「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早期認為「癢」是一種輕微的痛覺,但後來發現癢其實是皮膚中一些細小的神經被刺激的結果。

「癢」的定義就是一種「會讓人想抓的感覺」,在抓癢的時候會刺激腦中的回饋中樞,簡單的說,就是抓癢的實後腦部會告訴我們「好爽」,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抓癢的時候一抓就停不下來,這就像我們吃到好吃的東西的時候停不下來是很類似的感受。

「癢」大致可以分成皮膚的因素跟神經的因素:
皮膚的因素:比如說常見的蚊蟲咬傷、濕疹、蕁麻疹、過敏、皮膚乾燥等等。
神經的因素:某些神經病變會造成全身或局部皮膚搔癢。

過敏的確會造成皮膚癢,但是皮膚癢未必都是過敏引起的。當皮膚癢的時候,其實不必過度焦慮而這個也不敢吃那個也不敢吃,因為很可能跟食物過敏根本沒關係呢。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

我臉上這個是腫瘤嗎?


前幾天有位門診的病友指著臉上的一個小突起問我,「黃醫師我這個是『腫瘤』嗎?」
這是一個很簡單、卻也很難回答的問題。

就學理上而言,答案很簡單,沒錯,這個就是腫瘤。但是絕大部分的人聽到這個回答都會瞪大眼睛很恐慌地問「真的!?那怎麼辦?」當我看到這樣的反應,我就知道又有人誤會了。

到底什麼是腫瘤呢?學理上而言,只要是「一顆東西」就可以稱為腫瘤 (tumor),所以當你在身上摸到的任何顆粒都可以說你身上有個「腫瘤」。但我知道大部分病友在問的是,這是不是「不好的東西」。

腫瘤其實是個中性的名詞,只是在形容皮膚上發現的一個狀況,而腫瘤有分「良性腫瘤」跟「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就是不需要擔心的東西,雖然凸了一顆在那邊,但只要不構成太大的困擾,完全不必理會也可以,要不要切除治療多半是基於美觀的考量,常見的良性腫瘤有痣 (Nevus)、脂肪瘤 (Lipoma) 、血管瘤 (Hemangioma) 等。
「惡性腫瘤」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癌症,也是患者真正擔心的問題。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有基底細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惡性黑色素細胞瘤 (Malignant melanoma) 等。黃種人一般來說比較不容易出現上述的皮膚惡性腫瘤,所以通常是不必過度擔心。

了解了腫瘤的意思以後,當醫師告訴你「這個是一顆腫瘤」時,就不必急著慌張,而可以問問醫師,「那我這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呢?」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為什麼會長病毒疣?



病毒疣 (Verruca, Wart) 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病毒感染,每天門診一定都會有因為病毒疣來尋求治療的病友。雖然病毒疣本身不會影響健康,但是很多人會好奇自己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疾病。

病毒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引起的,這種病毒的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也就是摸到這個病毒,就有可能得到。話雖然這樣講,但也不代表只要一摸到就一定會感染,實際上會不會感染還要看皮膚的完整性和個人對病毒的抵抗力而定。而就算被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也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醞釀生長,然後才會在皮膚上看到症狀。

人類乳突病毒目前已經被分辨出一百多個不同的型別,不同的人類乳突病毒會引起不同的疾病。在皮膚上的感染主要有 1, 2, 4, 7, 26 等型,除此之外人類乳突病毒也可以感染黏膜,如引起子宮頸癌的 16, 18, 31, 33 等型。

病毒疣在皮膚上的呈現也相當多樣化,最常見的是一顆粗糙的小突起,裡面可以看到些許黑點;在腳底的病毒疣上面往往有很厚的硬皮,跟雞眼有九成像;在臉上的病毒疣有時候會長得細細長長像一根肉刺;另外還有一種病毒疣看起來是棕色的小斑點,這個叫做扁平疣。

病毒疣的治療主要有冷凍治療及外用藥塗抹,但通常需要一點時間,所以務必有耐心配合醫師。

相關文章:
冷凍治療是什麼?
沒有傷口也會感染嗎?
腳上有一顆硬硬的東西,是雞眼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陰莖長東西是性病嗎?


陰莖上長東西往往會讓男生很緊張,有時候又不好意思看醫師就自己先上網查,但查到的資訊未必正確,反而造成自己不必要的恐慌,最後實在受不了才來就診。

陰莖上長東西大家最擔心的就是尖圭濕疣,也就是俗稱的菜花。這是一種病毒 (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 HPV) 的感染,初期只是一些小突起,嚴重的時候會群聚成團,看起來很像花椰菜,所以才叫菜花。菜花會經由接觸傳染,所以可以說是性病的一種。

另外有人會在冠狀溝發現許多排列整齊的小肉芽,這個叫陰莖珍珠樣丘疹 (Penile pearly papule) ,這大概是最長被誤認為性病的東西之一,但是陰莖珍珠樣丘疹真的不是性病,不會傳染、對身體健康和性功能都沒有影響,可以不必治療。
之前有位男大生告訴我,他女朋友發現他的陰莖上長東西以後很生氣,懷疑是他出去亂搞得了菜花,我告知這是陰莖珍珠樣丘疹後他本來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又跑來門診,因為他女友不相信,要我開診斷書以茲證明。希望後來他們之間的誤會有化解,否則不正確的醫學資訊就拆散一對佳偶了。

另外還有一種叫作異位性皮脂腺 (Ectopic sebaceous gland) 的狀況,也會在生殖器上看到許多黃白色的小點,這也同樣不是性病,也不是因為洗澡洗不乾淨形成的。

在陰莖跟生殖器常見的小突起還有:紅黑色的血管角化瘤 (Angiokeratoma) 、看起來像粉刺的表皮囊腫 (Epidermal cyst) 、摸起來硬硬的皮膚鈣化 (Calcinosis cutis) 、黑黑的脂漏性角化 (Seborrheic keratosis),這些都不會傳染、也不會影響健康。

網路搜尋很方便,但是得到的資訊不見得正確,尤其是醫學資訊最看醫師寫的,論壇討論的文章請不要盡信。健康上有疑問還是最好找醫師諮詢。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為什麼會臉紅?


大家一定或多或少有臉紅的經驗,為什麼會臉紅、什麼情況下臉紅需要擔心呢?

我們的臉會紅,主要是因為血液的關係,血液因為是紅色的,所以當血流變多(不管是血管擴張或血管增加),顏色從皮膚裡面透出來,外觀上看來就是紅紅的。

最常見臉紅的原因大概就是情緒跟飲食的關係了,當我們情緒激動或害羞的時候,很多人臉都會脹紅;其次在吃辛辣食物或喝酒的時候也常常滿臉通紅。這兩種狀況大家一定不陌生,這都是很正常的皮膚反應,而且這種紅只要狀況解除(情緒平緩、東西吃完了)就會消失。

有一個老是臉紅的狀況叫做酒糟 (Rosacea) ,這種臉紅就比較不容易自己消退,算是敏感性膚質,除了臉會紅以外,還可以看到臉上血絲比較明顯,還有人會長許多看起來像痘痘的小膿包。
更年期後的女性容易有臉潮紅的問題,這跟賀爾蒙的變化有關,也是屬於不需要太擔心的狀況。

再來有些人是因為皮膚發炎所以看起來會紅,比如說脂漏性皮膚炎、異味性皮膚炎在臉上發做的時候,看起來就是紅紅的。當皮膚發炎的時候,除了看起來紅,摸起來還會有些粗糙或小突起。

比較需要留意的臉紅包括有紅斑性狼瘡、類癌症候群 (Carcinoid syndrome)等,這類狀況除了臉會紅之外,還會有其他症狀,比如說口腔破皮、對光線敏感(紅斑性狼瘡)、長期腹瀉(類癌症候群),這都需要進一步才能確定是否有異常。


相關文章:
什麼是酒糟
我有紅斑性狼瘡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冬天長輩的皮膚怎麼保養?


隨著換季,最近因為皮膚乾燥而全身搔癢的銀髮族開始變多。我們的皮膚原本會分泌一些保護性的油脂(皮脂)、避免皮膚過度乾燥,但這種油脂的分泌量會隨著年紀漸漸減少,使得皮膚逐漸顯得乾燥。

針對乾燥性皮膚,最主要的當然就是擦保濕乳液,老人家皮膚一般都偏乾,所以保濕產品可以選擇較滋潤的品項,如乳霜甚至油膏狀的,一天可以擦三四次(甚至更多)都無妨。在秋冬最常出現乾燥的部位分別是小腿、手臂、腰際,這三個地方需要特別留意,當然可以的話最好是全身都擦。

其次是洗澡的水溫不要太高,熱水會把皮膚上保護的油脂帶走(就像用熱水洗碗會比較容易洗乾淨一樣),很多人在洗完熱水澡後就開始全身癢,天氣冷想洗熱水澡當然是人之常情,但盡量不要洗太久,洗完後也一定要馬上補擦保濕乳液。皮膚癢的時候用熱水去燙會覺得很痛快,但這絕對是禁止動作,在沖熱水的當下雖然會暫時不癢,但長期下來皮膚會受傷,之後會癢得不得了。

另外老人家因為神經比較不敏感,在使用保暖用品(如暖氣、暖爐、暖風扇等)時我們也要替他們特別留意,使用時間不要過長,保暖用品也不要離身體太近,除了避免皮膚乾燥以外,如果近距離加熱太久,還可能使皮膚受傷造成火逼性紅斑 (Erythema ab igne) 。還有的老人家因為記憶力比較不好,口袋裡面放了暖暖包忘記拿出來,後來會造成燙傷,這也是需要幫他們提醒一下的地方。
火逼性紅斑 (Erythema ab igne)
圖片來源
其實以上幾點不只是針對銀髮族,即使是年輕人也應該留意,才能讓冬天皮膚仍然健康不搔癢。


相關文章:
保濕乳液怎麼選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吃膠原蛋白有用嗎?


這幾年很流行吃膠原蛋白粉,市面上也有好多品牌的膠原蛋白飲品。但吃這些東西真的有效嗎?

雖然在傳統食補中有以形補形(吃什麼補什麼)這樣的概念,所以吃膠原蛋白似乎就應該可以補皮膚裡流失的膠原蛋白。但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所有的食物吃進肚子裡面以後,都必須在腸胃中被消化,然後才能被人體吸收,而我們的腸胃道非常一視同仁,所有的蛋白質(包括膠原蛋白)都同樣會被分解成小分子,並不會因為這個膠原蛋白是一包幾百塊的高檔產品,就備特別護送到皮膚裡。因此吃膠原蛋白粉(或喝膠原蛋白粉飲)並不像我們想像中一樣,吃進去就會跑到皮膚裡、讓皮膚Q彈水嫩

這幾年的確有些研究發現,有些特定的小分子蛋白 (胜肽, peptide ) 在人體口服吸收以後的確可以增加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如資料來源1資料來源2),但首先這絕對不是以形補形的概念,其次是這必須是「特定」的小分子蛋白才有用,至於市面上販售的商品有沒有含這類特殊分子,就必須由廠商去提出證明了。

很多人覺得膠原蛋白是好東西,一定是越多越好,才能讓皮膚看起來飽滿年輕。膠原蛋白的確是維持皮膚光澤跟彈性很重要的物質之一,但並不是越多越好。有一種皮膚病叫硬皮症 (Morphea) 就是膠原蛋白異常過度增生,這反而會讓皮膚僵硬、失去正常彈性。什麼東西都是適量就好,膠原蛋白也是。

目前認為要補充膠原蛋白還是以填充物注射 (filler, 如膠原蛋白、聚左旋乳酸) 最有效,吃的膠原蛋白其實沒有太大的效果,但是基本上只要是合格廠商的產品,吃了並沒有壞處,單純就是比較高貴的營養補充品而已。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 Copyright © 黃千耀醫師 - Skyblu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