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12月 2016
貼膏藥有用嗎?
有些人習慣在長了疔瘡或筋骨痠痛的時候貼膏藥,站在皮膚科醫師的角度,其實不贊成這種做法,因為大部分非成藥膏藥的成分都沒有明確標示,先不講有沒有效果,萬一貼出造成其他健康問題可就得不償失了。
1.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這是由於接觸的物質刺激皮膚引起的,有可能是裡面成分濃度太高、或是膏藥貼太久。
2.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這是因為接觸到特定會引起過敏的物質而引起的,每個人過敏的成份都不太一樣。
以前有的觀念是,長了疔瘡要貼「吊膏」把裡面的膿「吊」出來,這其實算是危險動作,疔瘡是皮膚的細菌感染,膏藥假如沒有完全滅菌,可能造成感染更加嚴重;或者也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使得病況更加複雜。
有時候筋骨痠痛貼酸痛藥布真的會有舒緩的效果,這個我並不反對,但是每次不要貼超過六小時,中間一定要撕下來讓皮膚喘口氣,一旦發現搔癢、紅腫,一定要馬上停止使用,千萬不要以毒攻毒越貼越痛。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得腸病毒皮膚會怎樣?
你可能不知道腸病毒到底是什麼,但是對這個名詞一定不會太陌生,每年的春夏腸病毒流行季節期間,衛生機關一定會不斷宣傳要多洗手、少出入公共場所。皮膚科醫師在對抗腸病毒的活動中幾乎永遠不是主角,我們不容易面對到腸病毒的重症或急性症狀,但腸病毒急性期過後的症狀中,很多都是以皮膚出疹為表現,因此每年腸病毒流行與否,身為皮膚科醫師的我也略懂略懂。
腸病毒 (Enterovirus) 雖然叫做「腸」病毒,但並不是像我們所想的會有上吐下瀉等腸胃道的問題,腸病毒常見引起的症狀有發燒、喉嚨痛、皮膚出疹。而腸病毒主要是經由呼吸道(咳嗽打噴嚏等)、腸胃道(吃進去)、及接觸(摸到感染的分泌物)傳染的。
其中皮膚的疹子最典型的是出現在手掌、腳掌、口腔、臀部的紅點或水泡,這也就是所謂的「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手腳掌的紅點或水泡幾天後會開始收乾、脫皮,長在嘴巴裡面的則會造成吞嚥的時候疼痛,這些疹子大約持續一兩個禮拜會消退。
此外還有一部份的人會因為腸病毒的感染而出現病毒疹 (Viral exanthem) ,全身四處都有可能產生紅斑、水泡等皮疹。
腸病毒造成的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 disease) (黃千耀醫師拍攝) |
另外很特別的是在腸病毒復元之後的幾個月內,有些人的指甲會出現橫向的溝槽甚至斷裂脫落,這種狀況稱為脫甲症 (Onychomadesis) ,雖然看起來有點嚇人,但指甲都會長回來,其實不必太過擔心。
腸病毒感染之後的脫甲症 (Onychomadesis) (黃千耀醫師拍攝) |
大部分腸病毒患者在十天左右都會恢復,只要多喝水多休息就可以了,後續皮膚及指甲的症狀更是不須擔心,但假如有出現腸病毒重症的疑似症狀(抽蓄、嗜睡、心跳過快等),應盡快就醫處理(這時候當然不是找皮膚科啦)。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皮膚科會做什麼檢查?
皮膚科最獨特的檢查之一就是皮膚切片,皮膚切片會切下一小塊皮膚,然後製作成特殊的標本,再以顯微鏡檢視。這種檢查可以得到很多皮膚深層組織變化的資訊,有些疾病最後還是必須靠切片來做確定診斷。然而因為切片比較侵入性、又會留下疤痕,通常是非常必要才會這樣做。
其次是皮膚抹片,在用刀片刮取皮膚表面的淺層組織(皮屑、水泡..等)後,加入輔助用的特殊藥劑後以顯微鏡觀察。常見的皮膚抹片有氫氧化鉀抹片 (KOH smear)、Tzanck smear、葛蘭式染色 (Gram stain) 等,可用來協助診斷黴菌感染、疥瘡 (Scabies) 、水泡疾病、以及細菌感染。皮膚抹片快速而且沒有侵入性,是皮膚科醫師的好朋友。
皮膚科醫師還有一種特別的武器叫「皮膚鏡 (Dermoscope)」,這種儀器可以看穿表皮,了解淺層真皮的色素及血管分佈,早年主要用來診斷皮膚癌(黑色素細胞癌),然而隨著技術的發展,慢慢被應用到各式疾病的診斷上。
還有一種裝置叫伍氏燈 (Wood's lamp),這是一種特殊波長的紫外線,在伍氏燈的照射下,有些特殊的感染會發出特有的顏色,而且可以加強表皮與真皮間的色差,協助白斑等色素疾病的診斷。
皮膚科醫師最想要的檢查是可以「看得深又不傷身體」,也就是希望看得到皮膚深層的變化、又不必像切片一樣造成傷口。歷史最悠久的算是超音波,但隨著科技發展,還有很多新的技術,比如說光學同調斷層掃描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反射共軛焦顯微鏡 (Reflectance confocal microscopy)、雙光子成像 (Dual photon imaging) 等,都能達到類似的目的。
當然有時候為了檢查是否有全身性的變化,皮膚科醫師也會安排抽血檢驗,比如說看血球、肝臟腎臟的變化、免疫指數、病毒抗體等等。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我有紅斑性狼瘡嗎?
前幾年有不少小說及影視喜歡讓女主角得紅斑性狼瘡 (Lupus erythematosus) ,使很多人開始關心這個名字頗嚇人、臨床表現又很具特色的疾病,也常有門診病友擔心自己會不會得了紅斑性狼瘡。
紅斑性狼瘡是一個自體免疫疾病 (autoimmune disease) ,簡單的說就是身體的免疫系統失調,原本應該抵抗外來病菌的免疫系統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目前認為紅斑性狼瘡是一個跟本身體質(基因)及外在環境都有關係的疾病,也就是說是因為本身帶有這樣的基因,再加上外在因素的刺激才會發病。
一般大家認知中的「紅斑性狼瘡」其實是叫做「『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在醫學上,「系統性」指的就是全身都會受影響的意思。然而紅斑性狼瘡其實還有一些以皮膚表現為主的「皮膚紅斑性狼瘡 (Cutaneous lupus erythematosus)」,包含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慢性皮膚紅斑性狼瘡等,臨床表現跟嚴重度也各有不同。
1. 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除了皮膚上有有紅色兩片的「蝴蝶斑 (malar rash)」 之外,皮膚上還有可能出現圓盤狀的紅疹、對光敏感、口腔破皮等,其他器官包括關節、腎臟、血液、神經系統都有可能受影響,抽血的免疫指數也可能會異常。這算是紅斑性狼瘡最嚴重的表現。
紅斑性狼瘡的蝴蝶斑 圖片來源 |
2.1. 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Acute cutenaous lupus erythematosus) 也可能會有蝴蝶斑,還可能會有一些丘疹、腫脹等。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在皮膚紅斑性狼瘡中算是需要密切追蹤的,因為有一部分的人會轉變成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2.2. 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Subacute cutenaous lupus erythematosus) 也會對光比較敏感,皮膚上可能會出現一些圓型的紅疹,有時候看起來像黴菌感染。大約只有10-15%的病人會轉變成系統性紅斑性狼瘡。
亞急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圖片來源 |
2.3. 慢性皮膚紅斑性狼瘡 (Chronic cutenaous lupus erythematosus)有好幾種不同的皮膚症狀,最常見的叫做圓盤狀紅斑性狼瘡,這類皮疹可能出現在臉上頭上,看起來是一塊乾乾粗粗的紅疹,如果在頭上可能會造成局部禿頭。這類病人轉變為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機率更低了,大約只有5-15%。
圓盤狀紅斑性狼瘡 圖片來源 |
在治療上來說,因為紅斑性狼瘡患者普遍有對光敏感的狀況,因此防曬很重要。範圍不大的的皮膚症狀可以用外用藥物(如類固醇或Tacrolimus、Pimecrolimus等藥物)控制,較廣泛或全身性症狀的患者則應該用口服的奎寧類藥物 (Quinine)治療,此外一些免疫抑制劑也有不錯的效果。
除了少數非常典型的病灶,通常要確認是否為紅斑性狼瘡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追蹤及觀察斷,甚至需要配合抽血甚至皮膚切片。如果有疑似症狀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有進一步檢查的必要。
相關文章:
過敏是免疫力不好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紅斑性狼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