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醫師娘隔壁張太問我,「 水ㄆㄠˋ 」到底是寫成「水泡」、「水皰」還是「水疱」,這真是有趣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根據教育部的字典,「泡」的解釋是
泡:而「皰」的解釋則是
皮膚因受傷而突起的圓凸狀。如:「腳底起泡」。
在水面上漂浮,內含氣體的球狀物。大的稱為「泡」,小的稱為「沫」。如:「氣泡」、「泡沫」、「水泡」。
皰:至於「疱」則沒有特別的解釋,而是將查詢結果導向至「疱疹」。
皮膚上所生泡狀顆粒。如:「皰疹」、「面皰」。
就這樣的查詢結果來講,「泡」比較用於形容一個物體的形態,所以我們可以說「我走路走太多,腳上磨出一個水泡」或「昨天不小心被熱水噴到,手上燙出一顆水泡」;而「皰」及「疱」則是用於表示皮膚上的疾病,比如說「皰疹」、「帶狀皰疹」、「面皰」、「天皰瘡」等。
在醫學上來說,水泡則根據大小分為兩種,小顆的 (< 0.5cm) 稱為 Vesicle ,而大顆的 (> 0.5cm) 則叫 Bulla ,然而這也只是為了在醫學上能更加精確描述而做的人為區分罷了。
很多人看到水泡就想弄破,一般我不建議自己把水泡戳破,因為只要水泡一旦破掉等於是在皮膚上形成傷口,這時反而容易引發感染。小顆的水泡可以試著貼OK繃或人工皮等敷料讓它自行吸收,至於大顆的水泡還是找醫師處理比較安全。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