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臉書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懶人應該怎麼洗臉?


如何洗臉一直是很熱門的話題,網路上已經有很多醫師說明了詳細的洗臉步驟,告訴我們怎麼挑選臉部清潔產品、又要採用哪些方式來清潔肌膚。

這些資訊都非常正確,但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我覺得像洗臉這種每天都要做、而且可能必須做好幾次的事情,重點還是要簡單方便。太過繁複的手續很容易流於理論,而很難讓人持之以恆地遵守,所以我想跟大家分享懶人如我是怎麼洗臉的。

先談洗面乳。
除非有上妝、大量流汗、或暴露在粉塵多的環境裡,其實洗臉未必要用洗面乳。我們首先要了解的是,洗面乳的功能就是一次性的洗淨,你不能期待它有太多其他的特異功能,比如說控油、緊實什麼的。至於抗痘洗面乳,用在很輕微的青春痘或做為預防還加減可以,嚴重的痘痘要靠洗面乳洗掉那就是不可能。

那麼洗面乳要怎麼選,很簡單,就是洗了不會刺、癢、緊繃大概就沒問題,因為每個人的膚質不同,這就必須靠實際使用的體驗才能判斷,大原則是可以先從給乾性肌膚的產品開始用,如果真的覺得不夠過癮,再改用給油性肌膚的品項。

至於洗臉的步驟,那更簡單了,水龍頭打開水潑一潑用手抹兩下就收工了(如果有用洗面乳的習慣,把洗面乳加水在手上搓開以後抹到臉上,然後水龍頭打開水潑一潑用手抹兩下一樣收工)。洗完臉覺得臉上會滴水很討厭那就擦乾(這個應該不用教吧),皮膚容易乾癢脫皮的可以擦一下保濕乳液。

夏天的話一天可以洗兩三次,中間如果覺得臉很油不舒服可以用清水再沖兩下;冬天的臉就不必過度清潔,一至二次就很夠了,秋冬寧可讓臉稍微油一點。

簡單整理一下洗臉的步驟
1. 洗面乳:可用可不用。如果有用洗面乳,把洗面乳加水在手上搓開以後抹到臉上。
2. 水龍頭打開水潑一潑用手抹一抹臉。
3. 覺得臉上會滴水很討厭那就擦乾。

這樣事情是不是單純很多?
就我在門診的觀察,大多數人的肌膚其實沒有那麼脆弱,平常心對待即可,人生還有太多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體驗的事情,洗臉不必是其中之一。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藥膏可以借別人擦嗎?



當然是不可以啊。

有的病友生性節省,擔心藥膏用不完很浪費,會問說這個藥用不完的話還可以擦什麼地方;也有患者因為濕疹來就診,他「覺得」家人也是濕疹,所以想把藥膏借給家人一起用。

節儉固然是美德,但藥膏真的不能在沒有經醫師指示的狀況下亂擦,也不能隨意拿給別人使用,這有幾個原因:

1. 沒有醫師幫你留意副作用:很多人擔心醫師開的藥會不會有副作用,但是在自己幫別人「開藥」的時候,卻根本沒有考慮到這回事。很多藥物會不會產生副作用必須看使用的方法正不正確,不少病友沒有依照指示使用,而自己把藥膏天天擦當保養擦、還把擦腳的藥膏拿來擦臉,後來就造成皮膚不可恢復的傷害。

自己亂擦類固醇造成的酒糟性皮膚炎,皮膚變薄且脆弱,血絲變得非常明顯。

2. 你給別人擦的藥不見得對症:我遇過很多人覺得朋友得了「癬」,所以給朋友擦他庫存的「癬藥膏」,結果那根本不是癬,藥膏擦了沒有好,反而越來越嚴重。

把黴菌感染當做濕疹,自己買藥擦,造成黴菌惡化擴散。


3. 藥品是會過期的:跟食品一樣,藥品有一定的保存期限,當你熱心提供你的壓箱寶萬用藥膏給別人使用的時候,很可能藥品早就過期了。

雖然很多皮膚病看起來都是紅紅的,但其中奧妙卻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明完全的,當皮膚有狀況最好還是找專業的醫師診治,避免自己亂擦藥,也不要把自己的藥膏分給別人用,愛之適足以害之,有時候錯誤的好意反而帶來更大的傷害。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痣為什麼會凸起來?


大家印象中的痣就是一個黑色的點,有時候痣開始變得有點凸起來就會讓人比較緊張,其實這都是正常的變化。

目前對於長出痣的原因還沒辦法完全釐清,主要認為跟基因(個人體質)較有關係,其次是曬太陽曬多了也比較容易長痣。而痣的生成,主要是因為皮膚裡面的「痣細胞」增生的緣故,根據痣細胞的深度,可以分成三種:

1. 交界痣 (Junctional nevus) :痣細胞分布於表皮(皮膚表淺處)跟真皮(皮膚深層處)之間,外觀上看來是一個平的黑色小點,也是一般我們認知的痣。

2. 複合痣 (Compound nevus) :痣細胞除了分布在表皮之外,在真皮(皮膚深層處)裡面越長越多,這時候的痣就開始會有點凸起來,外觀上看起來是一個黑色的小凸起。

3. 皮內痣 (Intradermal nevus) :痣細胞只在真皮處生長,這時候痣的顏色通常不會那麼黑,很可能是淡淡的棕色凸起、甚至呈現皮膚色。


痣的深度主要牽涉到去除方式的選擇,如果是交界痣(平的痣),通常可以用雷射完全去除;比較深層的痣(複合痣及皮內痣)用雷射點痣的復發率就比較高,稍為大一點的痣通常是以手術切除比較能徹底去除。

相關文章:
什麼是不好的痣
什麼痣可以點掉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

我得了乾癬嗎?


「乾癬」大概是皮膚科門診中最常被患者自我診斷的疾病之一,很多人一進診間就問我說「醫師,我覺得我得了乾癬。」。

這類的患者絕大部分是因為覺得他們生病的皮膚摸起來粗糙而乾燥,所以就覺得是「乾」癬,這貌似是一個非常合理的推斷,摸起來乾乾的皮膚當然叫做「乾」癬嘛,難不成叫做「濕」癬嗎?

乾癬的皮膚病灶的確常常摸起來是乾乾的,然而並不是所有摸起來乾乾的都是乾癬。乾癬它的英文名字叫做 Psoriasis ,在台灣稱為「乾癬」,在中國叫做「銀屑病」,這大概就掌握到乾癬的皮膚最常見的兩個表現症狀:「乾燥粗糙」以及「皮屑」,然而有的乾癬會長很多膿包、甚至全身的紅疹,所以目前這兩個稱呼也未必完善。

乾癬是一種全身性的發炎疾病,除了皮膚會出疹以外,連指甲、關節、甚至心血管系統都會受到影響。皮膚的症狀最常見的是紅色的斑塊,上面覆蓋有銀白色的厚重皮屑,這些皮屑從頭到腳都可能會有,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雙側手肘膝蓋、後腰背部等。

目前認為乾癬是一種慢性的皮膚病,雖然無法根治,但現在已經有很多新的藥物及治療方式,只要配合醫師指示,大部分人都可以控制得相當好。
至於那些自己覺得得了乾癬的患者,經過檢查後其實絕大部分都是皮膚炎(也就是濕疹),經過適當治療後數星期就可以復原了。

相關文章:
濕疹都是濕濕的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會癢就是過敏嗎?


在皮膚科門診裡,有很高比例是因為皮膚癢而來就診的。當皮膚開始癢,很多人擔心是不是吃了什麼東西過敏,但我們必須知道,會癢不一定就是過敏

「癢」其實是一種很神奇的感覺。我們的皮膚中有各種「受器 (receptor)」,負責接收外在的刺激,並傳導到腦中讓我們感受到相對的感覺。皮膚中有冷、熱覺受器,所以我們能感受外在溫度;皮膚中有痛覺受器,所以我們被刀子割到會覺得痛;皮膚中有觸覺及壓覺受器,所以我們被偷摸了會有感覺。
但是皮膚中並沒有「癢覺受器」,所以「癢」到底是怎麼來的呢?早期認為「癢」是一種輕微的痛覺,但後來發現癢其實是皮膚中一些細小的神經被刺激的結果。

「癢」的定義就是一種「會讓人想抓的感覺」,在抓癢的時候會刺激腦中的回饋中樞,簡單的說,就是抓癢的實後腦部會告訴我們「好爽」,所以很多人會覺得抓癢的時候一抓就停不下來,這就像我們吃到好吃的東西的時候停不下來是很類似的感受。

「癢」大致可以分成皮膚的因素跟神經的因素:
皮膚的因素:比如說常見的蚊蟲咬傷、濕疹、蕁麻疹、過敏、皮膚乾燥等等。
神經的因素:某些神經病變會造成全身或局部皮膚搔癢。

過敏的確會造成皮膚癢,但是皮膚癢未必都是過敏引起的。當皮膚癢的時候,其實不必過度焦慮而這個也不敢吃那個也不敢吃,因為很可能跟食物過敏根本沒關係呢。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

我臉上這個是腫瘤嗎?


前幾天有位門診的病友指著臉上的一個小突起問我,「黃醫師我這個是『腫瘤』嗎?」
這是一個很簡單、卻也很難回答的問題。

就學理上而言,答案很簡單,沒錯,這個就是腫瘤。但是絕大部分的人聽到這個回答都會瞪大眼睛很恐慌地問「真的!?那怎麼辦?」當我看到這樣的反應,我就知道又有人誤會了。

到底什麼是腫瘤呢?學理上而言,只要是「一顆東西」就可以稱為腫瘤 (tumor),所以當你在身上摸到的任何顆粒都可以說你身上有個「腫瘤」。但我知道大部分病友在問的是,這是不是「不好的東西」。

腫瘤其實是個中性的名詞,只是在形容皮膚上發現的一個狀況,而腫瘤有分「良性腫瘤」跟「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就是不需要擔心的東西,雖然凸了一顆在那邊,但只要不構成太大的困擾,完全不必理會也可以,要不要切除治療多半是基於美觀的考量,常見的良性腫瘤有痣 (Nevus)、脂肪瘤 (Lipoma) 、血管瘤 (Hemangioma) 等。
「惡性腫瘤」也就是一般所謂的癌症,也是患者真正擔心的問題。最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有基底細胞癌 (Basal cell carcinoma) 、鱗狀細胞癌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惡性黑色素細胞瘤 (Malignant melanoma) 等。黃種人一般來說比較不容易出現上述的皮膚惡性腫瘤,所以通常是不必過度擔心。

了解了腫瘤的意思以後,當醫師告訴你「這個是一顆腫瘤」時,就不必急著慌張,而可以問問醫師,「那我這是良性還是惡性腫瘤呢?」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為什麼會長病毒疣?



病毒疣 (Verruca, Wart) 是一個十分常見的病毒感染,每天門診一定都會有因為病毒疣來尋求治療的病友。雖然病毒疣本身不會影響健康,但是很多人會好奇自己為什麼會得到這個疾病。

病毒疣是由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引起的,這種病毒的傳染途徑是接觸傳染,也就是摸到這個病毒,就有可能得到。話雖然這樣講,但也不代表只要一摸到就一定會感染,實際上會不會感染還要看皮膚的完整性和個人對病毒的抵抗力而定。而就算被感染,人類乳突病毒也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醞釀生長,然後才會在皮膚上看到症狀。

人類乳突病毒目前已經被分辨出一百多個不同的型別,不同的人類乳突病毒會引起不同的疾病。在皮膚上的感染主要有 1, 2, 4, 7, 26 等型,除此之外人類乳突病毒也可以感染黏膜,如引起子宮頸癌的 16, 18, 31, 33 等型。

病毒疣在皮膚上的呈現也相當多樣化,最常見的是一顆粗糙的小突起,裡面可以看到些許黑點;在腳底的病毒疣上面往往有很厚的硬皮,跟雞眼有九成像;在臉上的病毒疣有時候會長得細細長長像一根肉刺;另外還有一種病毒疣看起來是棕色的小斑點,這個叫做扁平疣。

病毒疣的治療主要有冷凍治療及外用藥塗抹,但通常需要一點時間,所以務必有耐心配合醫師。

相關文章:
冷凍治療是什麼?
沒有傷口也會感染嗎?
腳上有一顆硬硬的東西,是雞眼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陰莖長東西是性病嗎?


陰莖上長東西往往會讓男生很緊張,有時候又不好意思看醫師就自己先上網查,但查到的資訊未必正確,反而造成自己不必要的恐慌,最後實在受不了才來就診。

陰莖上長東西大家最擔心的就是尖圭濕疣,也就是俗稱的菜花。這是一種病毒 (人類乳突病毒, Human papillomavirus , HPV) 的感染,初期只是一些小突起,嚴重的時候會群聚成團,看起來很像花椰菜,所以才叫菜花。菜花會經由接觸傳染,所以可以說是性病的一種。

另外有人會在冠狀溝發現許多排列整齊的小肉芽,這個叫陰莖珍珠樣丘疹 (Penile pearly papule) ,這大概是最長被誤認為性病的東西之一,但是陰莖珍珠樣丘疹真的不是性病,不會傳染、對身體健康和性功能都沒有影響,可以不必治療。
之前有位男大生告訴我,他女朋友發現他的陰莖上長東西以後很生氣,懷疑是他出去亂搞得了菜花,我告知這是陰莖珍珠樣丘疹後他本來鬆了一口氣,沒想到隔天又跑來門診,因為他女友不相信,要我開診斷書以茲證明。希望後來他們之間的誤會有化解,否則不正確的醫學資訊就拆散一對佳偶了。

另外還有一種叫作異位性皮脂腺 (Ectopic sebaceous gland) 的狀況,也會在生殖器上看到許多黃白色的小點,這也同樣不是性病,也不是因為洗澡洗不乾淨形成的。

在陰莖跟生殖器常見的小突起還有:紅黑色的血管角化瘤 (Angiokeratoma) 、看起來像粉刺的表皮囊腫 (Epidermal cyst) 、摸起來硬硬的皮膚鈣化 (Calcinosis cutis) 、黑黑的脂漏性角化 (Seborrheic keratosis),這些都不會傳染、也不會影響健康。

網路搜尋很方便,但是得到的資訊不見得正確,尤其是醫學資訊最看醫師寫的,論壇討論的文章請不要盡信。健康上有疑問還是最好找醫師諮詢。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為什麼會臉紅?


大家一定或多或少有臉紅的經驗,為什麼會臉紅、什麼情況下臉紅需要擔心呢?

我們的臉會紅,主要是因為血液的關係,血液因為是紅色的,所以當血流變多(不管是血管擴張或血管增加),顏色從皮膚裡面透出來,外觀上看來就是紅紅的。

最常見臉紅的原因大概就是情緒跟飲食的關係了,當我們情緒激動或害羞的時候,很多人臉都會脹紅;其次在吃辛辣食物或喝酒的時候也常常滿臉通紅。這兩種狀況大家一定不陌生,這都是很正常的皮膚反應,而且這種紅只要狀況解除(情緒平緩、東西吃完了)就會消失。

有一個老是臉紅的狀況叫做酒糟 (Rosacea) ,這種臉紅就比較不容易自己消退,算是敏感性膚質,除了臉會紅以外,還可以看到臉上血絲比較明顯,還有人會長許多看起來像痘痘的小膿包。
更年期後的女性容易有臉潮紅的問題,這跟賀爾蒙的變化有關,也是屬於不需要太擔心的狀況。

再來有些人是因為皮膚發炎所以看起來會紅,比如說脂漏性皮膚炎、異味性皮膚炎在臉上發做的時候,看起來就是紅紅的。當皮膚發炎的時候,除了看起來紅,摸起來還會有些粗糙或小突起。

比較需要留意的臉紅包括有紅斑性狼瘡、類癌症候群 (Carcinoid syndrome)等,這類狀況除了臉會紅之外,還會有其他症狀,比如說口腔破皮、對光線敏感(紅斑性狼瘡)、長期腹瀉(類癌症候群),這都需要進一步才能確定是否有異常。


相關文章:
什麼是酒糟
我有紅斑性狼瘡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冬天長輩的皮膚怎麼保養?


隨著換季,最近因為皮膚乾燥而全身搔癢的銀髮族開始變多。我們的皮膚原本會分泌一些保護性的油脂(皮脂)、避免皮膚過度乾燥,但這種油脂的分泌量會隨著年紀漸漸減少,使得皮膚逐漸顯得乾燥。

針對乾燥性皮膚,最主要的當然就是擦保濕乳液,老人家皮膚一般都偏乾,所以保濕產品可以選擇較滋潤的品項,如乳霜甚至油膏狀的,一天可以擦三四次(甚至更多)都無妨。在秋冬最常出現乾燥的部位分別是小腿、手臂、腰際,這三個地方需要特別留意,當然可以的話最好是全身都擦。

其次是洗澡的水溫不要太高,熱水會把皮膚上保護的油脂帶走(就像用熱水洗碗會比較容易洗乾淨一樣),很多人在洗完熱水澡後就開始全身癢,天氣冷想洗熱水澡當然是人之常情,但盡量不要洗太久,洗完後也一定要馬上補擦保濕乳液。皮膚癢的時候用熱水去燙會覺得很痛快,但這絕對是禁止動作,在沖熱水的當下雖然會暫時不癢,但長期下來皮膚會受傷,之後會癢得不得了。

另外老人家因為神經比較不敏感,在使用保暖用品(如暖氣、暖爐、暖風扇等)時我們也要替他們特別留意,使用時間不要過長,保暖用品也不要離身體太近,除了避免皮膚乾燥以外,如果近距離加熱太久,還可能使皮膚受傷造成火逼性紅斑 (Erythema ab igne) 。還有的老人家因為記憶力比較不好,口袋裡面放了暖暖包忘記拿出來,後來會造成燙傷,這也是需要幫他們提醒一下的地方。
火逼性紅斑 (Erythema ab igne)
圖片來源
其實以上幾點不只是針對銀髮族,即使是年輕人也應該留意,才能讓冬天皮膚仍然健康不搔癢。


相關文章:
保濕乳液怎麼選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吃膠原蛋白有用嗎?


這幾年很流行吃膠原蛋白粉,市面上也有好多品牌的膠原蛋白飲品。但吃這些東西真的有效嗎?

雖然在傳統食補中有以形補形(吃什麼補什麼)這樣的概念,所以吃膠原蛋白似乎就應該可以補皮膚裡流失的膠原蛋白。但我們首先要知道的是,所有的食物吃進肚子裡面以後,都必須在腸胃中被消化,然後才能被人體吸收,而我們的腸胃道非常一視同仁,所有的蛋白質(包括膠原蛋白)都同樣會被分解成小分子,並不會因為這個膠原蛋白是一包幾百塊的高檔產品,就備特別護送到皮膚裡。因此吃膠原蛋白粉(或喝膠原蛋白粉飲)並不像我們想像中一樣,吃進去就會跑到皮膚裡、讓皮膚Q彈水嫩

這幾年的確有些研究發現,有些特定的小分子蛋白 (胜肽, peptide ) 在人體口服吸收以後的確可以增加皮膚中的膠原蛋白(如資料來源1資料來源2),但首先這絕對不是以形補形的概念,其次是這必須是「特定」的小分子蛋白才有用,至於市面上販售的商品有沒有含這類特殊分子,就必須由廠商去提出證明了。

很多人覺得膠原蛋白是好東西,一定是越多越好,才能讓皮膚看起來飽滿年輕。膠原蛋白的確是維持皮膚光澤跟彈性很重要的物質之一,但並不是越多越好。有一種皮膚病叫硬皮症 (Morphea) 就是膠原蛋白異常過度增生,這反而會讓皮膚僵硬、失去正常彈性。什麼東西都是適量就好,膠原蛋白也是。

目前認為要補充膠原蛋白還是以填充物注射 (filler, 如膠原蛋白、聚左旋乳酸) 最有效,吃的膠原蛋白其實沒有太大的效果,但是基本上只要是合格廠商的產品,吃了並沒有壞處,單純就是比較高貴的營養補充品而已。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貼膏藥有用嗎?


有些人習慣在長了疔瘡或筋骨痠痛的時候貼膏藥,站在皮膚科醫師的角度,其實不贊成這種做法,因為大部分非成藥膏藥的成分都沒有明確標示,先不講有沒有效果,萬一貼出造成其他健康問題可就得不償失了。

貼膏藥最常出現的問題叫做接觸性皮膚炎 (Contact dermatitis),接觸性皮膚炎嚴格來說分為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 (Irritant contact dermatitis) 及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 (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 兩種,但簡單的說都是由於貼上去的膏藥引起皮膚發炎不適,輕微的狀況下會造成皮膚搔癢、紅腫,稍為嚴重一點的會疼痛、起水泡。
1. 刺激性接觸性皮膚炎:這是由於接觸的物質刺激皮膚引起的,有可能是裡面成分濃度太高、或是膏藥貼太久。
2. 過敏性接觸性皮膚炎:這是因為接觸到特定會引起過敏的物質而引起的,每個人過敏的成份都不太一樣。

以前有的觀念是,長了疔瘡要貼「吊膏」把裡面的膿「吊」出來,這其實算是危險動作,疔瘡是皮膚的細菌感染,膏藥假如沒有完全滅菌,可能造成感染更加嚴重;或者也可能造成接觸性皮膚炎,使得病況更加複雜。

有時候筋骨痠痛貼酸痛藥布真的會有舒緩的效果,這個我並不反對,但是每次不要貼超過六小時,中間一定要撕下來讓皮膚喘口氣,一旦發現搔癢、紅腫,一定要馬上停止使用,千萬不要以毒攻毒越貼越痛。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擅自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 Copyright © 黃千耀醫師 - Skyblu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