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臉書專頁

技術提供:Blogger.

擦乳液不能預防異膚? --也談醫學的證據力


這幾天重量級的醫學期刺胳針 (Lancet) 刊出一篇研究,研究中發現,嬰幼兒擦乳液並沒辦法有效預防異位性皮膚炎 。連研究團隊都對結果很意外,因為這不只相當違反直覺,也推翻了之前日本團隊所提出的論點。
先講重點,針對這個結果正確的解讀,應該是說「如果小朋友還沒有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就不必特別每天擦乳液做預防」;但是已經有異位性皮膚炎的患者,則仍然必須擦乳液。
之前很多醫師都會建議以塗抹乳液作為異位性皮膚炎的預防方法,現在難道就自打嘴巴了嗎?
其實不是的。藉這個機會正好跟大家分享為什麼大多數醫師講話都很保留、反而是一些來歷不明的「專家」常常大放厥詞。
現在的醫學以實證醫學為主流,也就是所有的建議跟說法都要求有「證據」來支持,而醫學上的證據主要就是來自臨床的觀察跟實驗。此外證據也有分強弱跟品質好壞,這就由臨床實驗的規模來決定。
以今天提到的這個研究而言,在研究中找了將近1400位新生兒,追蹤這些新生兒長達兩年之久,如此廣泛耗時且嚴謹的研究才能產生可信度高的結果。很多所謂的「專家」隨便吃了不明產品馬上就振振有詞說可以提升免疫力,這種完全部科學的論調在正規從業人員眼中就是可笑二字而已。
隨著科技進步,很多研究的工具也在更新。因此有些研究結果會被推翻,更多的論點則必須經過多方反覆辯證,這都是科學的必經過程。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的累積,甚至靠著「互相漏氣求進步」,才能成就當代醫學的進展。
所以為什麼很多醫師講話很保守?我自己接受過各種媒體的採訪,我知道媒體往往需要一個肯定又帶爆點的回答,但我們明白人體充滿太多未知、也有太多不是想當然爾的事情,站在傳播正確資訊的角度我們必須把關;我們也知道,現在認為的真理未必將來還是真理,必須永遠對人體保持謙遜、永遠對新知保持開放的心胸,如此才能與時俱進、提供患者更好的醫療品質。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口罩美女哪來的?


路上戴口罩的比例這幾年有增加的趨勢,尤其接下來準備進入流感流行期,可以預期會有更多人戴著口罩出門。這時候就常常有「口罩美女」的新聞出現,然而最具新聞性的並不是捕獲野生口罩正妹,而往往是口罩拿掉後正妹竟然不正的反差感。

醫院可說是戴口罩比例最高的地方之一,所以說到口罩美女,在醫療院所工作過的從業人員一定經驗豐富,我們常常有發現女性同事戴上口罩後顏值大加分的情況(當然,反過來講就是...)。至於為什麼戴口罩會一秒變美女,各方有各種解釋,其中人認為戴口罩的神秘感會讓人腦補產生遐想,但我認為從美學評估的角度更可以解釋這個現象。

「美」固然是一個主觀的認定,但是自古來藝術家、科學家、以及醫師,都在努力尋求一個科學化的公式來定義「美」,因此在西方有「黃金分割」的說法、而在東方有「三庭五眼」的理論。目前認為一張美麗的臉應該在比例、輪廓、以及細節上都能達到完美。

1. 比例:在縱向上,我們把臉分成三部分:額頭髮線到眉毛稱為上半臉、眉毛到鼻子下緣稱為中臉、鼻子下緣到下巴尖端稱為下半臉,在理想的狀況下,這三部分要一樣長。而在橫向
上,臉的寬度約為眼睛寬度的五倍,其中兩眼之間的距離恰好為一個眼睛的寬度。

2. 輪廓:年輕而漂亮的輪廓線應該是平滑飽滿而沒有太多皺褶的。

3. 細節:一些小地方,包括淚溝、毛孔、細紋等等。

每個人對於什麼是「美」一定有不同的感受,但是如果能達到理想的比例、輪廓、及細節,在多數人眼中看起來就會是舒服的。

其中臉的「比例」美觀與否往往是我們第一個察覺的點,一張臉要看起來「美」,首先上半臉、中臉、下半臉之間的比例必須均等,其次每個部分的分配比例也必須理想(如眼距、鼻子的角度等)。
只要其中有一項不理想,整體就會大扣分。比如說眼睛很深邃,但是臉型太長;或是嘴唇很可愛、但是嘴巴太寬,這樣都不會好看。

戴上口罩以後中臉及下半臉都被遮蓋,所以中下臉的缺陷等於消失了;而中下臉遮蓋以後,因為失去參考標的,所以也就沒有「比例不正確」的問題。此外上半臉(額頭、眉毛、眼睛)相對容易以彩妝修飾,因此很容易產生口罩美女的現象。

簡單的說,戴口罩等於把需要同時兼顧的部位減少、隱藏缺點同時展現優點,這個我認為才是口罩美女的主要成因。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注射玻尿酸眼睛會瞎掉?



打玻尿酸跟失明也有關係嗎?不但有,而且失明可說是醫師在注射玻尿酸時最極力要避免的不良反應之一。

這種慘劇並非只在注射玻尿酸會產生,事實上在接受各種皮膚填充物 (filler) 注射時都有發生的可能。

首先我們來了解什麼是皮膚填充物 (filler) ,皮膚填充物顧名思義就是用來「填充流失的組織」的東西,目前市面上有許多特性不同的填充物,包括玻尿酸、膠原蛋白、氫氧磷灰石鈣 (Calcium hydroxylapatite)、聚左旋乳酸 (poly-L-lactic acid) 以及 聚己內酯-羧甲基纖維素(polycaprolactone+ carboxymethylcellulose)混合物等。不管是哪類的填充物,基本的效果就是把凹陷的部分補起來。

早期填充物單純用在填補凹陷或「無中生有」,比如說法令紋或淚溝的撫平、隆鼻或尖下巴等,然而隨著我們對臉部老化有更多的認知,現在的填充物除了可以補凹洞以外,還可以做到全臉拉提的效果

除了聚左旋乳酸之外,其他的填充物都是呈現果凍狀,會發生如失明之類的嚴重不良反應,主要就是這種像果凍的東西把血管塞住造成的。

那麼為什麼填充物會塞住血管呢?這時我們就要稍微了解一下臉上的血管。

血管大致可以分三類,供給養分的「動脈」、回收廢物的「靜脈」、以及溝通以上兩者的細小「微血管」。
微血管基本上密布於皮膚,在打針的過程中無可避免會弄破,但是並不至於造成嚴重問題。
動脈跟靜脈則比較粗,假如只是單純刺破動脈或靜脈,頂多是形成瘀血,並不太需要擔心。真正會造成重大危害的,是注射物阻礙了動靜脈中血液的流動,而這種狀況又分為兩個情形:

第一種是注射物把血管壓扁了;第二種情況則是注射物跑到血管裡面直接把血管塞住,這種血管內阻塞的狀況是所有醫師的噩夢,因為一旦血管塞住,輕則皮膚潰爛,嚴重的話,萬一填充物從皮膚淺層的血管跑到供應眼睛的深層血管,就會產生失明。

在血管受到影響(不管是被壓扁或整條阻塞)時,通常會有劇烈的疼痛,在更不幸的狀況下,視力馬上就會受損。所以在接受治療的時候只要有所不適,一定要隨時跟醫師反映

醫師不斷接受許多的教育訓練,就是要增加治療時的安全性,以避免這類嚴重的不良反應發生。首先醫師對於臉部解剖學必須非常熟知,其次在注射時醫師可以採取針頭回抽的措施來檢驗是不是有刺到血管,另外一些特殊的針具(鈍針)也都可以減少傷害到血管的機會。

玻尿酸注射山根造成皮膚潰瘍
美麗是大家都嚮往的,然而所有的醫美治療都有必須留意的地方,身為消費者絕對要先跟醫師做好完善的溝通,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什麼是體質?


不只是皮膚病,很多疾病的病因都會提到跟體質有關係,那麼到底什麼是「體質」?

「體質」基本上算是中醫的概念,在西醫裡比較接近的用字應該是 " Idiosyncrasy ",翻譯起來是「個人特質」,也就是每個人會有不同狀況的意思。

至於為什麼每個人會有不一樣的狀況,追根究柢就是「基因」的關係。基因也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密碼,在出生前就決定了。基因影響的層面很廣泛,從身高、體重、眼睛的顏色、個性,到會不會長痘痘、會不會禿頭、甚至會不會得到某些特定的癌症都有關係。

既然什麼都是天註定,這樣講好像有點宿命論。其實事情並不是這樣的,雖然我們很多的特質是由基因決定,但是這些基因會不會表現、或者會表現到什麼程度,其實都還會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比如說如果我們天生沒有長得很高大的基因,但是藉著正確的運動和飲食,也許我們終究沒辦法長到兩百公分高,不過還是會在一定的範圍內盡量長高一點。

像皮膚科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現在研究也認為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基因不代表一定會發病,往往還必須加上環境的因素才會發作。

另外體質(基因的表現)在我們人的一生中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很多病況會隨著年紀而有所不同,因此也不必擔心說是不是某次發了什麼病,接下來一輩子都會有這個病。

雖然有時候天生的條件未必盡如人意,但只要我們能努力,在一定的範圍內仍然可以改善體質,進而克服先天限制的。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曬太陽會過敏嗎?


曬太陽不止會曬黑、曬傷、曬出皮膚癌,有的人甚至會對陽光過敏。

或許是今年陽光特別烈,今年有非常多曬了太陽以後皮膚不舒服的患者。其實大部分的人不見得馬上會把皮膚癢跟曬太陽連結在一起,但是經過皮膚檢查後發現,那些會癢的部分通常位在曬得到太陽的地方,而曬不到太陽的地方(比如說衣服蓋住的部位)就完全不癢。
這在醫學上我們叫做「多形性日光疹 (Polymorphic light eruption) 」,常見會癢或長疹子的部位包括手臂外側、耳朵、頸部前胸等。

還有一種對陽光的過敏叫做「日光性蕁麻疹 (Solar urticaria) 」,則是在陽光曝曬的部位會出現像蚊子咬的腫包(風疹塊)。

在很癢的時候,有很多藥物可以減緩不適、也讓皮膚復元得比較快,不過藥物治療只能算是治標,真正要治本就是要去除引發過敏的原因--也就是不要曬太陽,到戶外記得撐傘、或穿著包覆面積較大的衣物,當然正確塗抹防曬產品也是非常重要的喔。

相關文章:
防曬乳要怎麼擦?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防曬乳要怎麼擦?


對於「防曬」這件事,近幾年大家的接受度越來越高,現在大家會問的問題已經從「要不要防曬」漸漸轉變成「防曬應該怎麼做」。

防曬很重要的一環就是防曬產品的使用,不只是要記得擦,還要擦得正確、擦得有效。

首先是正確選擇防曬產品,很多朋友可能都發現,防曬乳上面都會標示一個SPF的數字,SPF表示的是 Sun Protection Factor ,也就是所謂的「防曬係數」,這表示了產品對於中波紫外線(UVB) 的防護力,而 UVB 正是造成皮膚癌以及曬傷的元凶。
產品選擇上,建議最少使用 SPF 30 以上,如果經常要在戶外活動的朋友,可以考慮使用 SPF 50 的產品。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標示,比如說 「PA」字樣及加號(+)、星號 (★)等,這表示了產品對長波紫外線 (UVA) 的防護力, UVA 主要會造成皮膚曬黑、暗沉
通常 PA+++ 或三個星號 ★★★ 以上才有足夠的 UVA 防護力。

一個產品必須同時對 UVA 及 UVB 都有足夠的防護力,才能提供完整的保護,所以總結起來,就是要選用同時標示有 PA+++或三個星號 ★★★ 以上,以及 SPF 30以上的產品。而美國食品藥物管理署這幾年還提供一個新的標示,叫做「寬頻 ( broad spectrum )」,只要符合相關的 UVA 及 UVB 防護力,就可以掛上這個標示,讓選用防曬品的過程能更加簡化。

最後要提醒,防曬產品原則上是兩小時需要補擦一次,如果真的嫌太麻煩,最少在每次出門前補擦一下。
使用防曬品的「量」也很重要,最標準的方式是一張臉要使用1/2茶匙 (約 2.5 cc) 的防曬品,但是坦白講一定沒有人一邊擦防曬乳一邊拿茶匙出來量的嘛,所以大概估計的方式就是擦完防曬皮膚會有一點白白的,應該就足夠了。

相關文章:
擦防曬乳要卸妝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狐臭怎麼改善?


夏天比較容易流汗、衣服又穿得比較輕薄,有些人腋下味道比較重,這時氣味就很容易飄出來,造成困擾。

狐臭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是流汗,第二是皮膚表面的細菌分解汗水中的蛋白質。
我們的汗水是經由「汗腺」排放出來的,在腋下有一種特殊的汗腺叫做「頂漿腺」,會分泌味道比較強烈的汗水,這是狐臭的成因之一。
在汗水排出之後,首先會停留在皮膚上,而皮膚上有些細菌會把隨著汗水排出的蛋白質分解,而產生一個特殊的味道。

而這個味道的強弱,主要還是跟體質很有關係,有些人天生就是會有味道,不見得是洗澡沒洗乾淨或是衛生習慣不好。(沒洗澡當然會有體味,不過跟狐臭的味道其實不太一樣)

要避免狐臭,首先可以從飲食上調整,一些味道比較強烈的食物(尤其是香辛料如大蒜)會讓汗水味道比較重。
接著最經濟實惠的方法,就是塗抹止汗劑
傳統上治療狐臭是以手術的方式把腋下的頂漿腺刮除,效果通常可以維持好幾年,不過術後的傷口需要花點功夫照顧,有的人運氣不好還會有疤。
後來發展出以肉毒桿菌素注射的方式減少汗水分泌,效果非常令人滿意,也幾乎沒有恢復期,缺點就是只能維持半年左右,對於荷包真的比較傷。
最新的方式大概就是所謂的微波止汗,利用特殊的儀器將頂漿腺燒除,「號稱」可以永久止汗,不過對於這種一輩子的承諾,我個人還是傾向再觀察一段時間才能下定論。

以上的方式都是把目標放在「減少汗水」,但是前面提到,狐臭還有另一個原因是皮膚表面的細菌,以上的治療並沒有針對這個面向去解決,所以治療以後汗水都會明顯減少,而氣味也都會跟著減輕,只是氣味減輕的幅度未必會像汗水減少的程度那麼顯著。

對於有狐臭困擾的朋友,我會建議先試著使用止汗劑。而目前可行的治療方案都各有其優缺點,務必跟醫師討論後再進行。

相關文章:
流汗是病嗎?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曬傷了怎麼辦?


曬傷之後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再繼續曬太陽了,這應該是很直覺的處置。曬傷的皮膚非常敏感,有的人連塗防曬乳都會很不舒服,所以可以的話盡量待在有空調的室內,如果真的要出門,可以穿件薄外套或撐陽傘,避免陽光直射以及高溫的暴露。

輕微的曬傷會讓皮膚發紅發癢,嚴重一點的會刺痛;接著通常會有點脫皮,嚴重的曬傷甚至會起大小不等的水泡。如果沒有非常不舒服,除了避免陽光高溫之外,可以塗抹保濕乳液,除了減緩不適以外,也加速皮膚復元。
但是如果出現疼痛、冒出大水泡的狀況,通常還是建議找醫師處理,因為嚴重的曬傷有時候必須要用外用甚至內服的藥物才能緩解。

曬傷是一個預防重於治療的問題,能夠不要過度暴露在陽光下、自然沒有曬傷的問題。如果真的不能避免日曬,可以考慮一些遮蔽性的服飾,比如說陽傘、寬邊帽子、薄的長袖外套等,褲子則以長褲為佳(門診常有熱愛騎腳踏車的朋友因為腿露在外面忘記防曬而曬傷),另外就是要隨時補擦防曬乳,此外還要記得多喝水,避免脫水或中暑。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Tag : ,

打雷射皮膚會變薄嗎?



有些人期待雷射可以治百病,當然也有人對雷射有莫名的恐懼。很多人擔心打雷射皮膚會不會越打越薄,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方向回答:

如果只是擔心會不會變薄,然而在正常使用下,打雷射不會讓皮膚變薄
有一類我們稱為剝除性雷射 (Ablative laser) 的雷射的確可以把皮膚磨掉一層,通常會用到剝除性雷射的狀況有兩種,第一個是要去除多餘的組織,比如說點痣;第二個則是要刺激皮膚組織重組再生,比如說常用於凹疤治療的分段式剝除性雷射 (又稱飛梭雷射, Fractional ablative laser) 。這類的雷射只要能量不是過強、沒有造成疤痕,就不會有皮膚越打越薄的狀況。

至於雷射會不會傷害皮膚,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不正確的使用雷射絕對會傷害皮膚,門診就常常看因為接受不正確雷射治療而引起的酒糟性敏感肌。然而這不代表酒糟性肌膚就完全不能打雷射,在正確的使用下,雷射對於酒糟引起的泛紅、血絲都有相當程度的幫助。

雷射有非常多種,功能也非常多樣,必須要靠醫師正確的診斷、配合正確的治療參數,才能達到有效又安全的治療效果。

相關文章:
雷射是什麼?
雷射有什麼效果?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擦防曬乳要卸妝嗎?


擦防曬乳不一定要卸妝

近來大家逐漸接受擦防曬乳這樣的概念,可能是剛開始使用不習慣防曬產品塗在皮膚上的感覺,會嫌太黏膩,所以門診的時候常有人問我是不是塗完防曬一定要用卸妝,事實上除非是特別設計成防水功能的產品,否則一般清水洗淨、頂多加上少量洗面乳,就可以把防曬乳洗掉,不必特別使用卸妝品。

一個產品容不容易被洗淨、或需不需要卸妝,主要取決於基劑 (vehicle) 的性質,跟產品的功能或成份反而沒有太有關係,只要產品本身基劑不要太油性,那麼不管這隻產品是防曬、隔離、還是潤色,就不見得要用到卸妝品;反之如果基劑很油,就算其中主成分濃度不高,還是會需要卸妝。
大家如果有洗過碗,應該就能理解以上的概念:碗的好不好洗,主要是看裝的菜油不油。很油的基劑就像做菜加了很多油一樣,因為碗很難洗乾淨所以必須用洗碗精,以臉上的產品來講,就是需要卸妝;而產品的主成份如同你加了多少鹽,跟洗碗需不需要加洗碗精未必有直接關係。

擦防曬乳不一定要卸妝,通常以清水洗淨或少量洗面乳即可,實際狀況當然看產品特性以及每個人對「洗乾淨」的定義而可以有所彈性,基本上洗完摸起來不會有粉感大概就可以了。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什麼是胎記?


就字面上的解釋,胎記是「出娘胎就有的記號」,基本上胎記可以分成黑色的胎記跟紅色的胎記。

黑色的胎記主要是因為黑色素或黑色素細胞的增生而產生的,比如說很多台灣寶寶都會有的蒙古斑 (Mongolian spot),就是因為黑色素細胞在皮膚深處變多了,使得外觀上呈現藍黑色的班塊,蒙古斑通常在出生後幾年就慢慢消失。
此外還有一種叫咖啡牛奶斑 (Cafe au lait spot) ,顧名思義就是看起來像咖啡牛奶色的斑;另外還有像長在臉上的太田母斑 (Ota nevus)等。
蒙古斑 (Mongolian spot)
圖片來源

紅色的胎記則是因為血管增生或血管擴張形成的,外觀上以紅色的班塊或凸起為主。像呈現紫紅色的葡萄酒色斑 (Port-Wine Stain) 、粉紅或鮮紅色的鮭魚色斑 (Salmon patch) ,以及一些血管瘤等等。

再來還有一種是出生的時候可能沒有或者很不明顯,但是到了青春期前後才變得比較顯眼的,這類在廣義上來說也可以叫胎記,而在皮膚科上則會稱為「母斑」,比如說表皮母斑 (Epidermal nevus) 、 貝克氏母斑 (Becker's nevus) 等。
貝克氏母斑 (Becker's nevus)
圖片來源

大多數的胎記或母斑都不影響健康,如果有疑慮,可以在早期與小兒科醫師或皮膚科醫師諮詢。如果只是美觀的問題,通常可以等到小朋友大一點能配合治療或者自己有治療意願的時候再處理。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皮膚很癢怎麼辦?


如果皮膚一直很癢,最好的方式當然是找皮膚科醫師處理,不過有時候三更半夜一時找不到醫師,又不想因為皮膚癢跑急診的話,這裡提供幾個就急的方法。

首先可以嘗試冷敷或冰敷,拿毛巾沾冷水甚至包點冰塊敷在癢的地方,讓皮膚溫度稍微降低,對癢的感覺會比較減輕。有的人會喜歡用熱水去燙皮膚,用熱水燙的確暫時會沒那麼癢,可是很容易造成皮膚受傷,之後會更難好,所以請千萬不要用熱水燙。

另外可以嘗試擦點保濕乳液,皮膚癢很常是因為乾燥引起的,擦乳液可以改善乾燥減輕搔癢。就算不是因為乾燥引起的皮膚癢,擦乳液反正也沒有什麼壞處,而且有些乳液裡面會有舒緩鎮定的成份,對止癢還是會有點效果。

再來可以嘗試穴道按摩,經有醫學研究發現曲池及少海對止癢有不錯的效果,曲池跟少海的位置在手肘彎曲起來那溝的兩側,很癢的時候可以用指腹按壓這兩處穴道。



以上提供幾個方法讓大家救急暫時止癢,如果皮膚真的很不舒服,建議還是找皮膚科醫師治療,不要自己亂嘗試偏方。


聲明: 本部落格目的在於推廣皮膚相關知識,為了方便說明,部分文章內容經過簡化並略去過度複雜的部分,請讀者不要按照文章內容自我診斷,若有疑似病徵請與您的醫師討論。

- Copyright © 黃千耀醫師 - Skyblue - Powered by Blogger - Designed by Johanes Djog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