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9日 星期一

流汗是病嗎?


有一位當房仲的朋友來找我討論腳汗的問題,他說帶客戶看房子常要脫鞋子,流腳汗不但踩在地上有水漬,還容易有味道。另外他也很擔心那麼會流汗是不是身體有什麼異狀。

流汗基本上不是病,每個人流汗的量原本就有差異,有些時候汗量會多一點,比如說天氣熱(當然)、運動(這是一定的)、緊張或情緒激動時,有些辛辣的食物也容易造成出汗。

以出汗範圍區分,又可以分成全身出汗和局部出汗。
全身出汗目雖然有口服藥物可以吃(Glycopyrrolate、Oxybutynin、Propantheline bromide等),但通常有輕重不等的副作用。
局部出汗最常發生在手掌、腳掌和腋下。

手掌出汗(也就是手汗)主要是社交上的困擾,有些職業甚至會有工作上的不便,曾有一位畫家來找我治療,因為他做畫時常常因為手汗把圖紙弄髒。
而腋下出汗除了容易沾濕衣服不好看之外,也容易有異味(狐臭)問題。
局部出汗最經濟實惠的處置就是塗抹止汗劑或止汗噴霧了,如果這樣還不能達到滿意的結果,傳統上是可以開刀(手汗:交感神經切斷術;腋下多汗:汗腺刮除術),後來有了肉毒桿菌素注射術,這幾年又多了微波汗腺燒灼術,各有其優缺點

大部分流汗都不是身體有什麼不好,但如果突然容易出汗、又在短期內莫名的體重減輕、或常常夜間盜汗,這才需要留意一點,這種有可能是糖尿病、甲狀腺、或結核菌感染的早期徵候,可以考慮進一步檢查。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金鋼狼也會得皮膚癌嗎?


「金鋼狼」休傑克曼最近在他的Instagram公開又一次被診斷出皮膚癌的消息,並向粉絲呼籲要記得擦防曬乳。

皮膚癌有很多種,最常見(幸好也最不嚴重)的就是休傑克曼得到的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這種癌症最主要的成因就是陽光(主要是紫外線)的傷害。
冬天是一個會讓大家忘記防曬的季節,不過請記住一個觀念,「只要太陽沒有下山,紫外線的傷害都無所不在」,所以不管是晴天或陰天、是熱得要死還是冷颼颼,防曬都有必要性。

防曬除了可以靠遮蔽(撐傘、戴帽)之外,最好可以配合擦防曬乳。對於沒有長時間戶外活動需求的朋友來說,請選擇防曬係數(SPF) 30以上的產品(假如能更仔細一點,最好選擇有足夠UVA防護力的品項)。
除了「要擦」,更記得要「補擦」,一般來說防曬產品擦完兩個小時後就會失去效果,所以時間一到請記得再擦一次。不過坦白說兩個小時補擦一次大概很少人能做得到(我承認我自己沒辦法),如果你會離開室內環境,我的最低要求是早上、中午、傍晚各擦一次。

最後想特別跟男性朋友呼籲,男生一般比較不習慣撐傘,但至少要記得擦防曬乳,不要嫌麻煩或是覺得塗塗抹抹看起來「很娘」,休傑克曼夠man了吧,他還是得做防曬的,你想很man卻得皮膚癌,還是很娘但皮膚健康呢?

2016年2月13日 星期六

什麼是抗藥性?


最近有病友來找我,擔心他用的痘痘藥會不會有抗藥性。
我們來談談抗藥性:「抗藥性」從字面上解讀就是「對藥物有了抵抗性」,而類似的反應有兩種:

第一種是真正的「抗藥性(drug resistance)」:也就是細菌對某種藥物發展出抵抗的能力。這個問題很麻煩,因為這類細菌的生存力都比較強,一旦抗藥性大規模發生,會是醫療上很大的難題。
抗藥性通常是由於抗生素過度使用產生的,隨著醫學越來越進步,抗生素不斷推陳出新,誰知道細菌的變異也跟著推陳出新,這幾年慢慢出現所謂的「超級病菌」,就是細菌跟人類軍備競賽後的結果。

第二種叫「抗藥反應(tachyphylaxis)」:嚴格說這不能算「抗藥性(drug resistance)」。這是連續用藥一段時間之後,藥物突然失效的一種狀況。只要停藥或換一種藥,過一段時間還是能恢復效果,沒什麼需要太擔心的。

在皮膚科門診裡,病友比較擔心抗藥性的應該算青春痘的治療藥物了,有一部分的痘痘藥屬於抗生素,所以長期使用的確有發生抗藥性(drug resistance)的機會,不過目前還有很多不容易產生抗藥性的痘痘藥(如A酸retinoid acid、過氧化苯benzoyl peroxide)可以用,所以不至於發生無藥可用的狀況。

不管去看什麼病,醫師會開藥一定有他的考量;換個角度講,不開藥也一定有他的考量,抗生素不是毒但也不是萬靈丹,對於用藥有想法可以與醫師討論,得到共識後一起配合治療,別自己胡思亂想。
從比較實務的角度來看,病友們其實不必過度擔心抗藥性的發生,這交給您的醫師去煩惱就好了。

2016年2月7日 星期日

發熱衣的原理是什麼?


如果你對物理稍微有點概念,一定會知道一個系統如果沒有外加能量,系統內能是不會增加的(能量守恆定律);白話一點的比喻:就像你把一杯溫水放在保溫瓶裡,最理想的情況是這杯水不會冷掉,但是這杯水絕對不可能放著放著自己沸騰起來。
所以發熱衣其實不可能自己發熱,最理想的情況下是它可以把其他的外加能量轉換成熱能。

第一種是「吸濕發熱」:既然衣服是穿在身上,這個「外加能量」的來源,最可及的就是隨著體溫發散時跑出的水蒸氣了。多數發熱衣利用其特殊的纖維(多數為聚丙烯酸酯Acrylate)捕捉體表散發的水蒸氣,再將水蒸氣凝結成水放出熱能(發熱)。這樣的機轉在理論上很合理,但這些凝結出來的水總有一天還是要排掉,那怎麼辦呢?最直接的當然是再度變成水蒸汽散掉,而這時又要吸熱,所以衣服的溫度又要下降了。

另一類是「感光發熱」:這種纖維會把可見光(也就是像太陽光、電燈發出來的光線等等)轉換成熱能。既然需要光線,那這件衣服就一定要「見光」,所以假如要有效,這件發熱衣要穿在最外層,如果當內衣穿就沒效了。

會想談這個題目主要是因為在發熱衣流行後的這幾年,冬天出現不少長痱子、毛囊炎、甚至是汗斑的患者,這類皮膚病都跟悶熱很有關係,所以以往都是在夏天比較常見,而追問這些患者的生活習慣後發現不少人都是穿了發熱衣後才發病的。
我個人的推斷是因為發熱衣為了捕捉水蒸氣,它們的纖維通常都很綿密,所以通風度較差,再加上冬天通常都會穿好幾件衣服,這些條件綜合起來就讓皮膚不能呼吸了。

發熱衣雖然不見得真的能以我們想像的那種方式發熱,但因為發熱纖維本身都很綿密,所以保暖效果還是很不錯的。我的建議是要穿發熱衣當然可以,但款式要稍微寬鬆一點,不要讓衣服直接跟皮膚緊貼,這樣才能保暖、皮膚又健康喔。